世界不思議

避暑山莊多一橫沒寫錯 古代牌匾為何錯別字特別多


不少人參觀古蹟時會發現,古人題寫的匾額錯別字特別多,不是多一點就是少一撇,難道是古人不識字嗎?以著名的「承德避暑山莊」為例,避字右側的辛就多了一橫,還有杭州西湖「花港觀魚」的魚字變成3點,這些字究竟是不小心寫錯,還是別有用意呢?

不少古人題寫的匾額經常出現錯別字,例如西安碑林裡一座亭子的牌匾上,寫著「碑林」的碑字上就少了一撇,還有杭州西湖「花港觀魚」魚字變成3點;揚州大明寺的牌匾「風流宛在」,流字的頭部少一點,在字卻多了一點;承德避暑山莊的「避」字右側的辛多了一橫;成都武侯祠「明良千古」明字的日被寫成目。

有些牌匾題字寫成錯別字,後世甚至會流傳該寫法別具意義,例如清代兩江總督劉坤所題的「風流宛在」匾額,「流」少一點但「在」卻多一點,被指是勸說少點風流、多點實在,但事實並非如此,流字最早出現於金文,後來的隸書、楷書演變出加點與不加點兩種寫法,例如王羲之就喜歡不加點的寫法,在《蘭亭序》中流字就沒加點,後代名帖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流字也都沒加點,而「在」也是同樣的意思,加點的寫法在古字很常見。

康熙所題的「承德避暑山莊」也是相同原因,避字右邊的辛多了一橫,後世認為應該是皇帝寫錯字,但當時也沒人敢糾正,還有一說是皇上忌諱「避」字,有逃避的意思,因此才多加一橫,但經研究後發現,此寫法最早出現在篆書、隸書中,常見於北魏、唐代的書法作品裡,而康熙精通四書五經,可能因此採用篆隸的寫法。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以現代的字來看古代書法作品,確實會發現很多錯別字,因為漢字經多年演變,經過每個朝代,字也可能有所不同,有些字確實是將錯就錯,但有的反而是古字寫法更正確,例如西安「碑林」碑字右側是卑,小篆寫法原本是「甲」,隨著演變而變成如今的寫法。

還有「花港觀魚」魚字變成3點,雖然象形字看似為4點,但此意思與「熱、烹、煮」不同,並非代表火,而是魚尾的樣子,從小篆變成隸書後才會被寫成4點,但在一些漢書文獻中,可以看到不少2點的寫法,之後4點雖然開始普及化,但仍舊有人寫成2點或3點,而草書則是寫成一橫,也就是簡體字的寫法。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錯別字也就是所謂的「俗體」,俗字若有知名文人寫過,後世就會更喜歡用這種寫法繼續書寫,有些也是為了顯示自己古文的功力深厚,因此喜歡書寫古體,例如成都武侯祠「明良千古」明字的日被寫成目,這其實是漢代《石經》裡的正宗寫法。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