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羽的致命錯誤在於得罪張良,讓自己失去一位能洞察大勢的謀臣,而劉邦卻因此獲得一顆左右天下的智囊。(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項羽一生戰功赫赫,憑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武打下無數勝仗,卻在楚漢爭霸中慘敗,最終烏江自刎,後人評價他失敗的原因各執一詞,有人認為他缺乏大局觀,火燒鹹陽、坑殺秦卒,自毀形象;也有人批評他剛愎自用,不懂用人,錯失韓信、彭越等英才。然而若抽絲剝繭來看,項羽真正無法逆轉命運的關鍵,是他得罪了當時最不能得罪的人張良。
根據《搜狐網》報導,張良出身韓國貴族,自小懷有滅秦復國之志,曾策劃刺殺秦始皇未果,後來潛心修習兵法,謀略日益精深,秦末天下大亂,張良先投靠項梁,幫助韓王成復國,對楚營原本心懷感激。然而,項羽在登基稱西楚霸王後,不顧張良反對,誅殺未參與戰爭的韓王成,只因其未出兵支援,這一舉動,等於徹底斷送了張良的復國夢,也讓他轉而全力輔佐劉邦。
項羽的致命錯誤不僅在於輕視謀臣,更在於錯判人心,他誤以為勝利靠的是蠻力與威勢,卻忽略了權謀在亂世中有決定性作用。張良輔佐劉邦從困境中突圍,不但助其躲過鴻門宴殺機,更在楚漢戰爭中屢出奇策,幫助劉邦逐步削弱項羽勢力。
張良的背離,讓項羽從此失去一位能洞察大勢的謀臣,而劉邦卻因而獲得一個左右天下的智囊,項羽雖有蓋世武勇,卻連續誤殺義帝與韓王成,誤信讒言、排斥忠良,終於一步步將自己逼上絕路,若非張良轉向劉邦,歷史或許將重寫,但項羽終究親手斷送了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