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羽兵敗麥城,向外求援卻四處碰壁,不僅因劉封心存芥蒂拒絕出兵,也因馬超雖位列將軍,卻僅有虛職,實際上無軍可調,難以援助。(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三國時代風雲變幻,關羽曾是威震華夏的猛將,卻在荊州失守後孤軍敗走麥城,最終被東吳俘殺。他求援無門,劉封按兵不動,馬超袖手旁觀,讓人不禁疑惑,昔日戰友為何臨陣見死不救?背後原因其實不只是私人恩怨,更牽涉蜀漢內部的權力鬥爭與政治算計。
根據《搜狐網》報導,西元219年,關羽率軍攻打曹軍駐守的樊城,不僅水淹七軍,活捉曹魏征西將軍龐德,還迫使偏將軍于禁投降。然而東吳卻暗中與曹操聯手,派名將呂蒙率軍偷襲荊州。呂蒙先假稱重病,放鬆敵軍警戒,再讓士兵扮成商人,以「白衣渡江」之計奇襲江陵,成功奪下蜀軍後方要地。
江陵失守,關羽大軍頓時軍心動搖,4萬蜀兵紛紛潰散,多數投降東吳。關羽眼見大勢已去,只能率領剩下的部將退守麥城,並緊急向駐守上庸的劉封求援。劉封是劉備養子,握有兵權,理應出兵相救,卻因與關羽素有嫌隙,加上早年未受重用而心懷怨懟,最終選擇按兵不動。
至於馬超,雖名列五虎上將,官拜平西將軍,表面駐守臨沮,實則並無實權。劉備對馬超一向心存戒備,雖賜高位卻不授兵權,長期將其留在成都監視。關羽深知馬超「有名無實」,自然也未真正向其求援。
關羽性格剛烈、驕傲自負,儘管戰功彪炳,卻因羞辱東吳、苛待部屬,導致盟友離心、部下倒戈。最終,他與兒子關平突圍失敗,雙雙被俘,壯烈戰死。這場悲劇不僅是戰術失誤的代價,更揭露了權力背後的人性冷漠與政治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