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古時候沒有行動支付 宋朝人出門會帶銀子嗎?


宋朝大多數老百姓出門是不帶銀子的,古裝影視劇裡那些人物動不動就從懷裡掏出幾兩銀子,高喊「小二打酒來」,這類場景在明朝和清朝比較常見,在宋朝就顯得比較另類。為什麼?因為銅錢在宋朝是基準貨幣,而黃金和白銀都不是。

從西元960年北宋建國開始,除了四川,全國範圍內都通行銅錢。四川通行什麼呢?鐵錢。鐵比銅便宜,所以鐵錢沒有銅錢值錢,四川人出了四川,必須把鐵錢換成銅錢,否則別的地方不認。換句話說,鐵錢在四川以外的地方很難花掉。鐵錢與銅錢的兌換率是十比一左右,有時能漲到十四比一,最低時能落到四比一,但大多數時候都是十比一,即十文鐵錢換一文銅錢。四川雖然通行鐵錢,但向朝廷繳納賦稅時卻必須換成銅錢,這是北宋中央政府為了配合軍事封鎖,對四川採取的一種經濟剝削(北宋初年,四川曾經多次爆發農民起義),屬於特例。

假如不考慮四川這個特例,那麼銅錢就是宋朝全境流通最多的貨幣,也是宋朝唯一的基準貨幣。宋朝財政機構統計收入,以及公佈每年的開支,不管是糧食、布匹、茶葉、食鹽,還是礦產、香料、瓷器、人力,最終都會折算成銅錢多少多少貫。大將行軍打仗,皇帝撥付軍餉,哪怕給的是金銀,統計入帳時也要折算成銅錢。

王安石變法時期,全國百姓都要按照擁有資產的多少分出等級,等級越高,要承擔的賦稅就越多。怎麼分出等級來呢?仍然要按銅錢來算。家裡有多少畝地、多少頭牛,都按銅錢估值,再加總起來。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到了南宋,朝廷大規模發行紙幣,銅錢在江南地區還被禁用過一段時間,但是紙幣上卻印著銅錢的面值,或印「一百文」,或印「五百文」,或印「一貫」,或印「三貫」,因為這些紙幣都是以銅錢為基礎發行的(至少在南宋末年紙幣崩潰以前是這樣)。南宋後期,老百姓下館子,點兩個菜,拿出面值五百文的紙幣去付帳,如果店家沒有面額更小的紙幣,就得用銅錢找零。所以即便在大規模流通紙幣的南宋,銅錢仍然是基準貨幣。

事實上,為了保證銅錢的流通性,宋朝官府還一度禁止老百姓用金銀交易。例如《宋史·食貨志》記載宋徽宗在位時發佈的一道詔令:“凡以金銀、絲帛等物貿易,……聽人告論,以法懲治。」凡是用黃金、白銀、絲綢等物品買東西,允許人們告發,經官府查實,按法律懲治。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聰明的朋友肯定看出來了,宋徽宗禁止人們用金銀交易,說明有人用金銀交易。誰在用金銀交易呢?當然是有金銀的人。哪些人擁有金銀?包括高官、富商,以及皇帝本人。

宋代文獻《湘山野錄》下卷記載,王安石當政時,某書生登門拜訪,諷刺新法,王安石不但不惱,還贈送十兩銀子。

蘇轍給哥哥蘇東坡寫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記載,蘇東坡在杭州當知州時,因為爆發瘟疫,他自掏腰包,捐款五十兩黃金,在杭州建造安樂坊,免費為貧民發藥治病。

《武林舊事》第六卷記載,南宋杭州的高級茶樓陳設奢華,「酒器、沙鑼、冰盆、火箱、妝盒之類,皆以金銀為之。」

張知甫《可書》記載,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當吏部郎中時,給宋徽宗寫了四扇屏風,宋徽宗「賜銀十八笏」。十八笏是多少呢?「九百兩也。」為了酬謝米芾,宋徽宗隨手就賞賜白銀九百兩。

皇帝有金銀,高官有金銀,民間富商有金銀,這些人倘若買田買地買豪宅,這類大宗交易再用銅錢支付就不太方便了,自然可以用金銀支付。但是,老百姓可就未必拿得出金銀來了。按宋代文獻《東軒筆錄》記載,孟州(今河南省焦作市孟州)民間嫁娶,攀比之風漸盛,雙方親家見面,男方須送女方白銀一小錠,約重二兩。此風一起,當地銀價暴漲,原先七百文銅錢就能換白銀一兩,後來九百多文都換不到,因為大部分農民家裡都沒有銀子,必須用銅錢去金銀鋪兌換,短期內兌換銀子的人多了,銀價自然要漲。

說到這裡,答案顯而易見。宋朝有錢人出門,或許會帶銀子,普通百姓不太可能,一是因為銀子不是基準貨幣,二是因為朝廷一度禁止金銀交易,三是貧民家裡根本就沒銀子。

那麼銀子是從什麼時候進入日常交易的呢?要等到明朝。明朝中葉以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歐洲殖民者紛紛到墨西哥開採銀礦,再到中國換成商品,於是美洲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中國成了全世界的銀窖,中國從「貧銀國」變成「富銀國」,白銀多了,才有成為基準貨幣的可能。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