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機器人做手術真的靠譜麼?醫生被機器取代,一年完成2萬多例

每次說起手術,很多人可能都會談之色變,畢竟這是在自己的身體上“動刀子”,哪怕是微創的小手術,也可能會讓人們感到恐懼。在我們大家的意識中,寧可選擇吃藥,也不願意接受手術。可有些時候,我們身體中的某些疾病,已經到了無法靠藥物治療去解決,而手術就成為了最佳的治療方案。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很多學科領域已經告別了傳統手術,取而代之的是先進的機器人手術,這種手術方式是否真的靠譜?

現代醫學領域高科技——機器人助力多學科發展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機器人做手術已日益普及,在很多人眼裡,這已不是什麼新鮮名詞。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僅僅在2004年這一年中,用機器人做手術就已經達到了兩萬多例。從前列腺切除到心臟外科,機器人在各項醫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我國應用機器人做手術的發展勢頭也非常迅速,僅在2016年,全國就有五十餘家大大小小的醫院在臨床中應用機器人,其中西南醫院利用機器人完成手術近2000餘例。
1、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引領醫療界進入“新微創時代”!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發的,在臨床中,它應用的很廣泛。比如普通外科、婦產科、神經外科等等。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是整個醫療領域中最尖端的設備,簡單地說它是高級的腹腔鏡系統,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醫生控制台、床旁機械臂系統、成像系統。

圖為達芬奇機器人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在我們眼裡,一般而言傳統手術避免不了“開膛破肚”,一般手術切口會≥30cm。術中容易造成血管和相應神經的損傷,術中出血量普遍較多,術後會出現傷口不癒合、易感染,引起一系列併發症。而達芬奇微創手術是一種主要透過內窺鏡及各種顯像技術而使外科醫生在無需對患者造成巨大傷口的情況下施行手術。換句話說,達芬奇微創手術機器人,它將手術切口縮短幾釐米的小孔,術中將圖像擴大到10倍以上,視野清晰,不僅有助於醫生精準切除病竈,而且術中出血量少,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風險,創傷小,患者恢復快。
以胃癌手術為例,傳統的胃癌根治手術,手術切口在三十到四十釐米左右,像一個很長的“蜈蚣”,很多胃癌患者對傳統手術切口大都感到恐懼。而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精準助力下,手術切口只需要3釐米的“鑰匙孔”,手術視野清晰,使術中止血及縫合更精準,精確切除病竈。機械臂代替醫生的手操作,其穩定性和手術安全性也都提高了。此外,對於心內科醫生來說,利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做手術也有很大優勢。以實施急性心梗手術為例子,達芬奇機器人做手術可不用打開肋骨,患者的切口只有3.7至5釐米,而傳統手術的切口至少有20釐米切口。達芬奇機器人做手術可以減少出血量,降低術後感染危險。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圖為“達芬奇”機器人做手術

2、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讓骨科手術進入“精準新時代”
如果說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專門負責攻克“軟組織”難題,那麼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就是專門負責攻克“硬組織”難題。有網友不禁會問道:“軟組織和硬組織有什麼區別嗎?”換句話說,我們身體中神經、血管、肌肉、肌腱、五臟六腑都屬於軟組織,而人體中的骨頭就屬於硬組織。這就好比一輛車,它的輪胎、底盤、車身就屬於軟組織,而發動機卻屬於硬組織。在骨科手術中,稍有差池或者瑕疵,對患者來說都可能是終身一輩子的痛苦,所以說保證骨科手術的安全是極為重要的。
那麼如何保證患者在骨科手術中的安全係數呢?答案就是“精準度”,此時的“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便派上了用場。它是我們國人的驕傲,也是中國自主品牌,由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關村天智航醫療科技三方聯合研發,在全球中也是獨一無二的全骨科系機器人。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開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頸椎、胸椎、腰椎、骶椎、脊柱全段手術,可用於全身十三處以上部位,精準度達到亞毫米級,實現了機器人引導三維空間手術設計全方位呈現。

圖為機器人“天璣”在手術

在術前,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能夠根據患者病情,“量體裁衣”為手術醫生制定出最理想的螺釘置入位置,定位極強精準,微創置入螺釘,減少了傳統手術反覆調整導針、反覆透視等操作時間,就好比我們在開車的時候,有了GPS導航系統一樣,隨便輸入一個地理位置,在導航系統的指引下,就能夠到達目的地。“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讓骨科醫生有了利器在手,解決了骨科手術“看不見、打不準、拿不穩”三大難題,減少了相關併發症的發生,讓骨科手術更完美。

以小兒骨科中“下肢不等長”為例,有一部分孩子被稱為“折翼天使”,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身體就帶著缺陷。“下肢不等長”是小兒骨科很常見的一種疾病,患兒基本是右(左)下肢短小畸形。患兒未滿週歲時,這種疾病並不明顯,但是隨著患兒年齡的增長,下肢不等長越來越明顯,患兒走路的姿勢與同齡孩子有所差別,走路不穩當。

圖為“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

當患兒到了一定年齡,手術時機成熟,需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傳統骨科手術中,醫生需要在有限的視野下,來完成手術操作,定位不準視野差手術難度很高。有了天璣骨科機器人的幫助,醫生可以精準定位;導航系統可隨時監測患者的細微變動,手術精確度有效提升。以往傳統下肢不等長手術時間至少需要四個小時,有了天璣骨科機器人助力後,手術時間將會大大縮短,恢復時間也會縮短,患兒術後一週左右即可出院。
在骨科系醫學臨床中,“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如虎添翼,可以操作各種複雜骨科手術,它將常規手術微創化、複雜手術安全化、關鍵操作智能化。它的廣泛應用,將打開骨科疾病治療的新局面,讓更多患者享受到高科技帶來的福利。
機器人手術逐漸普及,人工手術是否會被徹底淘汰呢?
不管未來是幾十年還是幾百年,機器人永遠不可能徹底替代人工手術。要知道在一台手術中,隨時都會發生各種突發狀況,而醫生會憑藉自己多年豐富的臨床經驗,及時應對這些突發難題。這種隨機應變的能力,是機器人無法擁有的。就像一台關於脊柱側彎的手術,每一位脊柱側彎的病人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年齡,脊柱側彎的程度不同,病人以往病史也是不同的,機器人無法將在不同患者身上進行同一種手術。
雖然在醫學領域中,有很多新技術應運而生,但想要徹底替代傳統人工手術,是一件無法實現的事情。就像我們看到的人工關節置換術,現在並沒有可以替代的機器人手術技術。機器人做手術,本身它就是有侷限性的,它只是在某個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優勢,是我們人工無法替代的,但對整台手術的把控,還是需要人工完成。

圖為人工關節置換術

不得不說,現在運用到醫學領域中的手術機器人,只是一個初級機器人,與我們所想的完全自動化機器人相差甚遠。對於一台外科手術來說,全自動化機器人無法實現隨機應變,更無法根據患者出現的術中變化做出實時判斷。比如骨盆骨折患者需要做閉合復位手術,機器人會幫助醫生提前把掃瞄數據輸入到電腦中,根據數據參照對手術進行定位,對患者所需位置進行螺釘置入。但在手術過程中,稍有差池患者會出現神經、血管損傷,此時醫生會迅速處理,修復神經,將損傷程度降低。這種突發狀況,對於機器人來說是無法解決的,因為它們的輔助功能只是精準定位,置入螺釘。
有網友不禁會問道:“醫學應該是治病救人,未來人工手術是否能夠徹底淘汰呢?”總體來說,如今機器人手術並不能徹底替代人工手術,即便是在未來醫學科技到達頂端,全自動化機器人也還是無法徹底取代人工。因為每個患者的情況是不一樣的,要求全自動化機器人會思考、會反應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不管是“達芬奇”機器人,還是“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它們只是在醫學領域中起到輔助作用,相當於醫生的一雙手亦或是一雙眼睛。它們的優勢是無法取代的,無論今後醫學領域中研發出多麼具有創新性的機器人,說到底還要人工來操作。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