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人用餐時都會跪坐著吃飯,因為害怕走光,腳麻了也不換姿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現代人坐椅子用餐理所當然,然而在古代,從商朝到漢朝,人們卻得跪坐在地上進食,即使腳麻也不敢改變姿勢。這並非刻意吃苦,而是與當時的服飾、禮儀密切相關,由於古人穿著寬鬆的上衣下裳,且未著內褲,若姿勢不當就可能「春光外洩」,為了避免失禮與尷尬,跪坐成了當時的基本用餐姿勢。
根據陸網報導,有別於兩腿伸直的「箕坐」和兩腳「盤坐」,漢代以前,古人在用餐或是正式場合時,都是採膝蓋著地、臀部壓在腳後跟上的跪坐姿勢,即使雙腿酸麻,也不輕易改變姿勢。這樣的坐姿,源於古代的服飾制度,自商朝起,人們不分男女,衣著普遍採「上衣下裳」形式,類似現今的長袍與裙子,但當時紡織技術還沒那麼成熟,衣裳多以簡單布料拼接而成,缺乏內層遮蔽設計,大風一吹就是一陣冷風直透。
因此,若採用類似現代坐姿或高位坐法,極易暴露下體,形成失禮甚至尷尬的場面。為了維持端莊,跪坐自然成為當時社會普遍接受的用餐姿勢。到了春秋時期,古人禁不住寒風刺骨,擔心腿部受寒,「褲子」這才因應而生,不過那時的褲字寫作「袴」,充其量只是在小腿上套個套筒,沒有褲襠,因此重要部位依然處於裸露狀態。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曾在床上接見說客酈食其(ㄌㄧˋ ㄧˋ ㄐㄧ),卻因坐姿不當導致走光,被酈食其斥責不敬。劉邦羞愧地立即起身整理衣物,可見古人對「姿勢得體」的高度重視。
不過在古代,除了衣裳外,還有一種叫「短打」的服飾,穿在身上可以遮擋隱私部位,但短打是地位低賤或從事勞動的人所穿的服裝,在正式場合並不被接受,主流社會仍以長裳為主。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連襠褲的發明讓古人的穿著逐漸有了內層保護,穿著變得更安全與靈活。同時,源自胡人的「胡床」(類似今日的小凳子)逐漸流行,進一步改變了人們的坐姿習慣;進入唐代後,椅子開始普及,五代至宋朝更將椅子作為身份象徵之一,跪坐用餐的習俗才逐漸被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