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節,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不過粽子到底從何而來?又是起源於何時?河南考古團隊在一座戰國中期的貴族古墓中,發現大量神祕的圓形包裹,它們呈現厚圓餅狀,並被葉子、麻繩包住,經過研究分析,專家推測這些圓形包裹很有可能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粽子原型,又將其稱為「中華第一粽」。
河南信陽城陽城遺址八號墓是一座戰國中期的楚國貴族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從2015年開始在此進行考古挖掘,考古人員在槨室中後室的木桌上,發現了大量用葉子包著的圓形包裹,神奇的是,這些圓形包裹經過千年卻未腐壞,武志江解釋,八號墓所處位置地下水位較高,整座墓室幾乎浸泡在地下水中,形成特殊的埋葬環境,也為墓葬中文物的保存創造出有利條件。
然而光用肉眼很難判斷這些圓形包裹的真實身分,植物與寄生物考古實驗室主任藍萬里指出,墓室中完整的包裹有40個,破損散落的則不計其數,這些包裹都由寬大的葉子層層包住,並以麻繩或莖稈綑綁,整體呈厚圓餅狀,每個包裹的直徑約10到15公分,厚度3到5公分,一起出土的還有少量樹枝,藍萬里推測,當時包裹應該是幾個一組,串在或綁在樹枝上。
研究後發現,40個包裹有39個裡面包的是沒有煮過也沒有脫殼的稻穀,剩下1個包的則是黍,也就是具有黏性的大黃米,而包裹外層的葉子則為槲葉。結合當地仍流傳食用槲葉粽子(又稱檞包)的習俗,藍萬里認為,這批出土的圓形包裹很有可能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傳統食物粽子的早期形式,因此又將其稱為「中華第一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