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多數朝代都是「母憑子貴」,身為皇太子的母親,身分、待遇自然都高人一等,不過在北魏卻出現一種奇怪的制度「子貴母死」,皇帝想要立太子,必須先殺掉他的生母,導致後宮嬪妃人心惶惶。
「子貴母死」制度的創立者是北魏第一任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他中年以後長期服用寒食散,這是一種有毒的藥物,導致他性情大變,動不動就濫殺無辜,還不到40歲身體狀況就變得很差,因此他想盡早確立繼承人,在8個兒子之中,只有18歲的長子拓跋嗣,和16歲次子拓跋紹的年齡較為合適。
然而建立北魏政權的鮮卑族為游牧民族,原本沒有明確的王位繼承制度,也因此拓拔部早期的內亂不止,而在內亂過程中,王位爭奪者的母族、妻族也都加入其中,加劇了內亂的複雜性,事後還會形成母族、妻族干政的局面,尤其是賀蘭部、獨孤部、慕容部,這些人多勢眾、實力強大又常與拓跋部通婚的部落,更是威脅皇族的存在。
拓跋珪上位後,雖然實行了一系列離散部落、削弱外戚的措施,但他們的實力仍非常強大,而長子拓跋嗣的生母就來自獨孤部,次子拓跋紹的生母則來自賀蘭部,拓跋珪擔心,如果選長子繼承皇位,未來他的生母劉氏就會「母以子貴」,憑藉太后身分干政,獨孤部的外戚也會趁機在朝廷擴張勢力,長期下來可能引發新的動亂。
為了杜絕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拓跋珪決定採取「子貴母死」制度,向長子拓跋嗣宣布要立他為太子的同時,也告訴他母親被賜死的壞消息,拓跋嗣悲慟不已,竟離家出走跑入山中。
拓跋珪相當生氣,打算改立次子拓跋紹,並將其生母賀氏幽禁,打算把她也殺死,賀氏嚇得寫信向兒子求救,拓跋紹立即買通宮內太監,弒父救母,拓跋嗣得知宮內政變消息,於是回宮討伐,以弒父為由賜死拓跋紹母子,最終順利坐上皇位,並且一登基就立刻追封生母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