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在我們的認知裡是一種吸血的生物。它們經常躲在河邊的石頭下、稻田裡或者水塘中,當你進入它們所在的水域,腿上和腳上有時就會吸附上這些小東西,這不但會嚇你一跳,在去除它們的時候你還會發現,這些小東西的吸附力不是一般的強。
筆者小時候家在農村,整日裡下河捉魚摸蝦沒少和這些小東西打交道,剛開始還很怕,被吸得多了也就慢慢習以為常,還總結出了一些對付它們的經驗。比如發現吸附在身上的水蛭不要直接用手去拽,可以用手拍打它們、用火去烤它們的身體或者在它們的身上撒鹽等,這樣水蛭自己就會掉下來了……
說實話,別看在這裡講得輕鬆,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筆者都對水蛭沒有一丁點的好印象,甚至算得上是童年陰影。不知你對它們的印象如何?不過慢慢對水蛭瞭解以後發現,這些吸血小蟲似乎還不賴!
水蛭俗稱螞蟥或水螞蝗,世界各地都有它們的分佈,可以分為吸血和不吸血兩大類。淡水環境生活的水蛭種類最多,僅我國就存在著100多種。多數水蛭喜歡捕食一些比較小的蛞蝓、蝸牛、蚯蚓等無脊椎動物,部分種類喜歡以一種暫時性的寄生方式來吸食宿主的體液。
水蛭不但種類繁多,而且不同種類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在我國最常見的是寬體金線蛭、茶色蛭和日本醫蛭,它們的長度一般在3-5釐米,寬體金線蛭最大能長到13釐米左右,據介紹有一種亞馬遜巨型水蛭可以長到45釐米長,10釐米寬!
常見的水蛭有一個很明顯特徵,頭尾部各有一個吸盤。它的頭部吸盤明顯小於尾部吸盤。關於人們被水蛭吸血總是“後知後覺”的原因,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最開始人們普遍認為,水蛭在吸血時會釋放一種類似於麻醉劑的物質,讓人感受不到被皮膚刺破的疼痛感。但在一些西方科研人員研究後發現,水蛭的唾液中沒有類似麻醉劑的成分,那只不過是一個傳言。
同時,最開始人們還認為水蛭在吸血時可以釋放擴張血管、防止血液凝結的因子,可以用於醫療。在古希臘時期西方醫療上就有針對水蛭這一特性的“放血療法”,用於降低血壓等。
到了19世紀這再次被一些西方研究人員認定為“偽科學”。但這一次他們沒有否定水蛭擁有擴張血管、防止血液凝結的功能。在美國,甚至到了20世紀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水蛭療法”就是“妖術”。
在否定水蛭以上功能的同時,西方研究人員也對“被水蛭吸附後很難感覺到”做出了推測,他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在水中人們的注意力分散;腿部皮膚不敏感;衣物摩擦以及水溫水壓等,導致水蛭破開我們皮膚時的痛感較不明顯。
關於以上的兩種觀點,你認可哪一種?筆者其實更傾向於前者。如果你被水蛭吸過可能也會這樣認為。因為先不說水蛭剛離開皮膚時,傷口血流量相對較大而且在短時間內不會凝結。就以蚊子為例,它破開皮膚後我們都能感覺到,更何況水蛭造成的創口要比蚊子大得多,怎麼可能會被我們忽視呢?
當然,第二種觀點只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有資料顯示英國曼徹斯特皇家醫務室在1831年間就使用了約50000個水蛭,很顯然關於水蛭在醫療上的應用一直在持續。在過去的20年裡,水蛭已經被用於包括偏頭痛、膝蓋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等諸多醫療領域。
美國的FDA在2004年將水蛭列為一種能處理靜脈淤積的血液的醫材。而在我國歷史悠久的中醫理論中,早就將水蛭認定為中藥藥材,對其藥理藥性也有著詳細記錄,並被錄入《中國藥典》。
在我國水蛭還有著“醫蛭”的雅稱,一般是指寬體金線蛭、茶色蛭和日本醫蛭這三類。據介紹隨著對水蛭藥用價值不斷開發,需求量增大,已經有專業水蛭養殖戶出現,而且市場前景看好。所以,如果你在野外遇到水蛭,又不害怕它,不妨四處找找,也許能成為你一項不錯的額外收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