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豪門男子養家妓,妻妾雖心存無奈卻默許,只因家妓能承擔陪伴、社交、政治與利益等多重角色。(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古代封建社會講究男尊女卑,男女地位差異明顯,富貴人家不僅能擁有多名妾室,還能堂而皇之地在外尋歡作樂,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家妓」成為豪門家庭常見現象。令人好奇的是,雖然妻妾心中可能有不滿,卻鮮少有人反對,原因在於家妓不僅滿足男主人的私人需求,還承擔妻妾無法完成的多重角色,包括陪伴主人、打理社交活動、協助政治手段,甚至促進利益交換。
根據《搜狐網》報導,家妓在豪門家庭中角色多元,對妻妾而言,這些角色既不可替代,也直接關乎家庭生存與利益。首先,富人重視社交,經常邀請官員或社會名流入府應酬,妻妾作為家庭象徵,不宜頻繁出席這類場合,而家妓則能靈活穿梭於社交場域,協助主人應酬,增添宴會氣氛,甚至充當陪伴角色,讓活動更圓滿。
其次,富人往往投入巨額資金培養家妓,聘請名師教授歌舞、琴棋書畫等技能,使她們才貌兼備。這不僅彰顯主人財力,也賦予家妓多重用途:她們可以作為禮物贈送給達官貴人,促進利益交換與人脈拓展;有時甚至成為政治手段的一部分,輔助達成權力目的。
因此對古代豪門而言,家妓不只是陪伴,更是實現社交、政治與利益運作的重要工具,妻妾面對這樣的現實,雖心存無奈卻不得不接受,因為自己無法承擔家妓所承擔的多重角色,也無法干預丈夫的安排,畢竟家妓的存在,某種程度上維繫了豪門家庭的運作與權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