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會相當重視血統,「嫡長子」通常是繼承的第一人選,且「嫡出」比「庶出」的地位還要高上很多,然而到了清朝開始實行「祕密立儲」制度,皇位繼承人選全憑皇帝個人喜好,打破了嫡庶的秩序關係,清代之所以出現「祕密立儲」,主要和康熙朝晚年的「九子奪嫡」有關。
康熙年間皇子們為了奪得皇位,引發了一場「九子奪嫡」鬥爭,最後由康熙帝下詔書傳位給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帝。繼位以後,雍正帝對繼承制度進行深刻的反思,該採用什麼方式解決皇位的繼承問題,才能不引起皇子之間的惡性競爭,又能將儲君的選擇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召集群臣並宣布皇位繼承人已經選好了,但是這個人選不會公開,他親手寫下皇位繼承人選,再將紙張密封藏於盒子內,接著把盒子放在乾清宮正中間掛著的「光明正大」匾額後,也是整個宮中最高的地方,雖然這個盒子可能一放幾十年,但當他過世後,就可以將盒子內的詔書取出,宣布繼位人選。
雍正帝的行為主要想告訴大家,立儲的行為是公開的,但立儲的人選是保密的,且當時雍正帝對自己的壽命相當樂觀,沒想到在位僅13年就去世,不過這個「祕密立儲」制度也由此確立。
而在「祕密立儲」的制度下,繼承人選嫡子或庶子全憑皇帝個人喜好,任何人都無法干預,像以前群臣向皇帝力爭,要皇帝遵守祖制家法、立嫡子為太子的場面,在清朝已經不復存在,這也是清朝皇權加強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