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在人類社會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過古人打仗並非一言不合就開打,而是多半選在秋天發動攻勢,自古以來也有「打秋風」、「秋獵」這樣的說法,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有4大原因。
古代戰爭之所以大多發生在秋季,首先跟農業文明有關,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古人相當重視農忙時節,一旦錯過了耕種,勢必得面臨飢荒,所以春夏期間並不適合打仗。
再者,古代封建社會,大多是「兵農合一」,老百姓平時務農種地,春耕夏耘,即便要發動戰爭也很難找到人手,所以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約定成俗,只有秋天才能大動干戈,這樣的慣例一直被後代延續下去。
第三,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發動戰爭往往需要儲備一定的糧草,因此唯有在秋收之後,才有糧草支應作戰時的消耗。而且秋季出兵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敵人的糧草這時也有所收穫,如果自己後勤糧草不足,就可以搶敵人糧草,增加己方補給,同時最大程度消耗敵人的資源。
第四則跟天氣有關,夏天太熱、冬天太冷,而秋高氣爽的時節是戰士們出兵最舒服的時候,也是戰馬一年中狀態最好的時刻。加上夏天往往是雨季,容易造成道路泥濘,影響行軍作戰,而冬季天寒地凍,對軍事行動也相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