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是「美人計」的典故來源,當時越王勾踐為了復仇,將西施進獻給吳王,吳王沈迷於西施的美色、荒廢朝政,最終導致吳國滅亡。然而西施的色誘任務結束後卻行蹤成謎,有傳聞說她和功臣范蠡「私奔」度過餘生,不過大陸歷史教授指出,真正的結局可能不如想像中美好。
在民間的傳說中,西施的下場主要有6種說法,第一種就是她和范蠡私奔、共度餘生;第二種為吳人認為她是導致國破家滅的妖孽,於是將她放進皮袋中、沈入江底;第三種是范蠡在太湖上把西施推下水;第四種是西施死於亂軍之中;第五種則是出現於戲劇作品中,西施雖然開心美人計成功,卻又心生愧疚,最終忍受不了內心的折磨而自我了斷。
在這5種說法形成以前,其實有文獻指向西施的第六種結局,最終成為越國政治的犧牲品。越王在消滅吳國後產生質疑,認為西施若能靠美色顛覆吳國,是否也能藉由美色來顛覆越國,或是越王並不想讓大眾發現美人計背後藏著的黑暗因素, 所以比照一些有功之臣的處理方式。
有功之臣像是文種,雖然他在越王的復仇大計裡做出巨大貢獻,最後卻被越王給逼死,此前范蠡曾寫信給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指飛鳥被射盡後,弓就不被需要了;狡兔死後,用來打獵的狗也會被人吃掉。范蠡以此警告文種,越王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建議他盡快離開越王,後期文種多以生病為由不上朝,卻仍遭越王賜死。
許多歷史學者認為,縱然文種是功臣仍被犧牲,西施恐怕也逃不過類似的命運,最終被越王丟在一個木筏上,任她在水面上漂流、自生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