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字文若,曹操集團首席謀臣,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每當曹操陷入困境孤立無援時,想到的第一個人便是文若,他總能第一時間為曹操出謀劃策、排憂解難,待後期曹操勢力壯大,他深居幕後統籌調度,負責給與前線補給從未差錯,使得曹操軍隊毫無後顧之憂所向披靡。曹操稱讚他為當世張良,荀彧對於曹操來說,不亞於劉備得諸葛亮,荀彧真乃當之無愧的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潁川氏族集團,舉孝廉出仕,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他在計策、謀略、內政、識人方面均無出其右。他曾在朝廷任職,因董卓叛亂,加之看透董卓殘暴無度,不願與之同流合汙,後辭官回鄉。他審時度勢,認為中原必將大亂,後舉家遷往河北冀州,會見當時第一諸侯袁紹一面就知道他外強中乾、優柔寡斷、不成氣候,後輾轉跟隨勢力弱小、剛剛創業的曹操,認為曹操擁有雄韜武略,可以助自己實現王佐理想。心胸寬廣的他同時向曹操推薦了一大批頂尖高手,荀攸、陳群、鍾繇、戲志才、郭嘉、司馬懿等等,這無不展示著荀彧的高風亮節。
事實證明,荀彧的選擇獨具慧眼,曹操真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聽從了荀彧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為戰略方針,贏得主動權,只不過實際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後通過陸續擊敗各路對手積攢實力,待官渡之戰以少勝多,一舉奪得北方霸業。
成也風雲,敗也風雲,隨著荀彧幫助曹操匡扶天下,曹操的野心也不斷膨脹,他不甘位居人臣,後進爵國公加封九錫,荀彧仿佛看到了當初董卓的影子,他倆之間的裂痕就此展開。
荀彧認為,曹操秣兵買馬是為了匡扶漢室維穩國家,他應當保持秉承忠貞、謹守退讓,維護大漢王朝的延續。這引起了曹操的不滿,荀彧低估了曹操的野心,曹操也低估了荀彧對漢的忠貞,此消彼長,曹操借著東征孫權的機會,強制年邁荀彧隨軍前行,不給機會離開軍營,據說還被賜予空盒恐嚇。不久,荀彧便因憂慮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