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漢諸葛亮機智過人,曾布局「空城計」逼退司馬懿大軍。(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最膾炙人口的情節之一,諸葛亮憑一曲古琴與兩名童子,便讓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撤退,形象神化之餘,也讓人疑問重重:身經百戰的司馬懿真會如此輕易受騙?而那兩名無名童子,竟成為整場心理戰的關鍵主角。
根據《搜狐網》報導,三國鼎立後,蜀漢地處西南,地勢險峻但資源有限,若與魏國陷入長期消耗戰,無疑是自尋死路。為求生存空間,諸葛亮選擇主動出擊,啟動北伐。這不僅是攻勢戰略,更是一種被迫的防守。原本蜀漢依「隆中對」戰略,應兩州聯動進可攻、退可守。但荊州早已失陷,蜀漢僅能憑藉益州孤軍奮戰。取得漢中後,諸葛亮試圖再奪隴右三郡,重新形成戰略犄角之勢,進而施壓魏國。
▌街亭失守逼出空城計
北伐初期戰果不俗,南安、天水、安定相繼歸順,情勢一度大好。為穩住局勢,諸葛亮派馬謖鎮守要衝街亭,卻因後者違令上山布防,反被張郃切斷水源,全軍潰敗。面對魏軍反撲,蜀軍需時間掩護百姓撤離,此時西城兵力匱乏,諸葛亮臨危登城,布下傳世奇局:大開城門,收起旗幟,布置老兵掃街,自己則攜兩童子於城樓焚香操琴,演出經典「空城計」。
▌兩名童子才是決勝關鍵?
故事焦點多集中在諸葛亮機智過人,實則最耐人尋味的是那兩名童子,他們面對十五萬魏軍卻面不改色,沈著冷靜。對比之下,城門老兵裝作百姓,無需對敵軍正面交鋒,童子卻得與主角共處城樓,直面司馬懿。正因二人毫無慌張,讓司馬懿無法從中察覺異狀,反而更加懷疑城中埋伏。若童子稍有驚慌,整場戲就會露餡,這場心理戰也將徹底失敗,可見兩名童子堪稱空城計成敗的最大變數。
▌司馬懿真受騙或另有盤算?
熟悉軍略的司馬懿豈會不知空城計套路?更何況,這招原為其前主曹操所創,此戰撤軍不如說是司馬懿「順勢而退」。當時司馬懿雖領大軍,卻在朝中受制於曹叡,處境尷尬。他既不敢大敗,也不願徹底斬斷與蜀軍交鋒的可能,空城計的出現,反而給了他一個「下台階」的機會,既保全自己,也為日後發展留下伏筆。更有觀點認為,這場空城計實為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一場無聲交易,琴聲傳意,司馬懿聽懂了其中威脅,也明白了彼此制衡的必要,撤兵看似懦弱,實則是深謀遠慮下的選擇。
▌空城之計造就兩個時代的贏家
表面上,司馬懿讓諸葛亮逃過一劫;也為自己與家族贏得了時間與轉機,數年後高平陵政變,他終於一舉奪權,為司馬家篡魏奠定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場「空」城背後的布局,遠比史書或小說所描寫的更為複雜。它不只是諸葛亮的高明計謀,更是魏蜀兩位軍師彼此試探與博弈的縮影。而那兩名無名童子,或許才是這場千古名局裡,最被低估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