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實行考試選拔人才,奠定科舉的基礎,之後科舉制度在唐朝發展成型,考生想要求取官職,唯一的辦法就是考試。有趣的是,古代考生進京趕考,卻喜歡到青樓尋歡,考場甚至離青樓非常近,歷史教授解釋,因為考生們通常都有錢有閒。
舊時的考場稱作「貢院」,其中南京「江南貢院」規模最大且影響最廣,位於青樓林立的秦淮河岸邊,繼承唐代的特點,由此可見,考生一直是青樓的主要顧客,由於他們遠離家人,因此有閒,另外當時的人能參加科舉制度,家裡通常都有錢,再加上他們年少輕狂,所以時常流連於青樓。
知名文人杜牧、白居易、元稹及溫庭筠等都是青樓常客,其中杜牧最常以青樓為背景寫作,例如《贈沈學士張歌人》、《贈別二首》、《張好好詩》、《兵部尚書席上作》、《金谷園》、《題桃花夫人廟》,最知名的《贈別二首》寫到,「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是杜牧離開揚州前,寫給與自己交情好妓女的詩作。
此外從城市布局也能看出科舉與青樓的關係,唐代長安的青樓主要集中於平康坊,平康坊以北為崇仁坊,是通過科舉的考生等待授官居住地,所以考生就經常在鄰近平康坊的「宣陽坊」、「親仁坊」兩處租屋,離考院與青樓都很近。
現在耳熟能詳的作品,很多都是在青樓完成,根據《唐才子傳》記載,「每題詩倡肆,譽之則聲價頓增,毀之則車馬掃跡。」指唐代青樓女子也知考生的影響力,每當知名考生光顧時,她們會請對方在牆上題詩,牆若被寫滿,還會準備木板,讓考生繼續創作,當青樓有了名人加持,生意自然就會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