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女皇武則天能夠掌權,與她出眾的美貌與卓越才智密不可分。(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以非凡的膽識與手腕登上帝位,但令人好奇的是,既然她已成功稱帝,為何最終仍選擇將江山歸還李家?直到千年後世人方才明白,這不是退讓,而是她一場深謀遠慮的布局。
根據《搜狐網》報導,武則天能夠掌權,與她出眾的美貌與卓越才智密不可分。14歲入宮,原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後來成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性格開朗、精通文學,又善於政務,李治逐漸將國事交由她處理,權力重心也隨之向她傾斜。
683年李治駕崩後,武則天以太后之名掌控朝政,歷經多次人事更替,最終於690年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在掌權過程中,她不惜清洗李唐宗室,提拔武家親族,甚至一度有意立侄子為太子,意圖以武取代唐。然而她最終仍選擇立自己的兒子李顯為太子,江山也隨之回歸李家,這背後藏著她對大局的清醒認識。
這個轉變的關鍵人物是宰相狄仁傑,他多次勸諫武則天,指出太宗開國艱辛,江山原屬李氏,且天下百姓仍心繫唐朝。狄仁傑一句話切中要害,「母子之情與姑侄之情,哪個更親?」若立子,李家香火可延綿不絕,名正言順地入太廟祭祀;若立侄,天下將永無寧日,對此,權謀老練的武則天又怎會不明白?
事實也證明,儘管她坐擁皇權,民心卻依舊偏向李唐。在一次募兵行動中,起初無人響應,直到李顯掛帥出征,士兵們才蜂擁而至,甚至擠爆北郊山頭,這一現象清楚反映一個現實,朝野上下對李氏的擁戴遠勝於對武家。
面對這樣的民心與政治現實,晚年的武則天選擇妥協,她清楚,與其讓江山因親族之爭而陷入混亂,不如順勢還政李家,不僅可安撫天下人心,也為自己留下英明形象。最終她於705年禪位予李顯,唐朝得以中興,史稱「神龍政變」。
今天回望這段歷史,武則天的選擇不只是權宜之計,更是智慧與格局的展現。她用柔中帶剛的手腕,完成了從奪權到歸政的完美轉身,留下的不僅是女皇的傳奇,更是政治智慧的千古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