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古裝劇的人就會發現,不管故事背景設定在哪個朝代,大臣和皇帝稟報事務時都必須下跪磕頭,但事實上,「跪拜」在古代屬於最敬禮,通常只在盛大的場合才會使用,一直到元朝入主中原、主僕觀念普及後,眾大臣才被規定必須跪拜才能和皇帝報告。
先秦時期不論貴族還是百姓,大家都不分貴賤、席地而坐,但當時的坐姿與現代不同,是採取「跪坐」姿勢,必須雙膝著地,再把屁股抵著腳跟,如果想要表達尊敬,就要身體前傾、腰桿挺直、雙手觸地,變成跪拜的姿勢,又稱作「稽首」,但通常只會對天、地、君、親、師才會做出的禮節,而對方長者只需要平舉起雙手,輕輕用額頭碰一下手即可,這個回禮稱作「空首」。
因此古代早期君臣之間的行禮方式,是一方行跪拜大禮,另一方淺淺回禮即可,這樣的習慣伴隨著坐姿,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到了魏晉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所使用的胡椅流入,也就是高腳椅,導致跪坐成為歷史,跪拜也變成一種非必要的方法。
在唐朝,君臣之間是可以互相坐著對話的,直到宋朝出現尊卑概念,皇帝坐著、大臣站著,而跪拜只有在大型朝會、祭祀等隆重場合才會使用;元朝入主中原後,跪拜禮就成了常態,大臣報告工作時皆跪奏事,且一直傳承到明清2朝,並在清朝達到最高峰,甚至還得磕頭,磕出聲音才能表達出百分百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