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戲劇演到道士要捉妖怪時,他們就會準備狗血,認為狗血能避邪,讓妖怪現出原形,但古人為何會有這種想法?在古代狗有狩獵、看門及做成食材的作用,古人甚至為了保平安、消暑,還會殺狗祭祀,但經過儒家思想的洗禮後,這種觀念才被淡化。
狗從古自今都被視為有靈性的動物,而且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古希臘神話中,牠們是地獄之門的三頭犬,到了古埃及,冥王「阿努比斯」是狗頭人身的造型,將狗視為陰陽兩界的使者,因為狗與人關係最親近,因此古人常將狗當成陰陽之際的動物,不論獻祭、供奉,還是驅邪等儀式上,都少不了狗。
先秦古人出遠門前,會用車馬輾壓狗的身體,有時還會將狗血塗抹在車輪上,近代在湖北出土的楚簡中,也提到白犬祭路的風俗,可見殺狗祈福的儀式,不只出現在中原,古楚國同樣也有,根據《史記》和《漢書》記載,「用三百牢於鄜。作伏祠。」牢指的是牲畜,其實就是用狗做祭祀用品,用來抵抗伏天的暑氣。
另外,在《周禮》記載,君王服喪的車馬,還會用狗皮氈覆蓋,中原周圍地區也有同樣習俗,在《後漢書》也提到,東胡烏桓士兵下葬時,需養肥一隻狗並火化,讓牠護送亡靈回到赤山,不過經儒家思想洗禮後,狗血的作用漸漸被淡化,但民間還是流傳狗血能避邪的說法,因為狗有靈性且血腥味重,在明清小說裡,甚至常寫道士捉妖時,會用狗血逼妖怪現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