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治家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清朝滿洲人進入中原,但兩個民族不同,就容易引發紛爭,謠傳清朝皇帝就下令禁止「滿漢通婚」,不過奇怪的是,清朝有不少皇帝的妃子,都出身於八旗漢軍,其實清朝從未頒布禁止滿漢結親的法令,而且滿清入主中原後的前10年,通婚政策還比後期更寬鬆。
不少現代人認為,清朝時滿漢兩族不通婚,但事實並非如此,以要求血統純正的乾隆皇帝為例,他先後娶的2位貴妃,高佳氏和魏佳氏都出身八旗漢軍,而且在清朝也有不少大臣娶漢族女子的例子,比如政治家納蘭性德,屬於滿洲正黃旗人,而他卻娶了漢軍鑲白旗人兩廣總督盧興祖的女兒。
不僅如此,早期也有不少滿洲貴族女性嫁給漢人的例子,例如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就娶和碩恪純長公主,總而言之,清朝時八旗的滿、蒙、漢三軍,其實是可以通婚的,而且清軍入主中原10多年間,通婚政策也比後期寬鬆,允許旗人與漢人通婚。
直到順治十二年(1655年),一名大臣上奏折指,有人在揚州購買漢人女子送往皇宮,導致民間出現反滿情緒,順治得知後大怒下旨「太祖太宗制度,宮中從此無漢女」,不過無漢女並不包含八旗漢軍女子,雖然日後其他皇帝繼位後,都重申過這項禁令,但也從未禁止滿漢通婚,就連嚴格的乾隆也只是禁止八旗滿洲女子嫁給漢人男性。
在清宮檔案中發現57件滿漢通婚的案例,其中45件是八旗男子娶漢人女性,另外12件是八旗漢軍女性嫁漢人男子,但並未出現八旗滿洲女子嫁漢人的案例,不過滿漢通婚例子並不多,主要與民族矛盾、房產利益、法律地位及民族習慣有關。
另外,清朝時有八旗制度,身分因旗幟不同而有高低之分,由高至低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另外又分正黃、鑲黃、和正白旗為上三旗,由皇帝親自指揮,因此他們的地位也較高,剩下的則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等統領,分別是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及鑲藍旗,旗幟的變化能提升一個人的地位。
宮中當時曾針對出身卑微的女性,設立「抬旗」的制度,就是皇帝改變旗籍,幫人提高身分,以乾隆帝的令妃娘娘魏佳氏為例,她原本出身包衣,也就是家奴的意思,學者研究時發現,她曾被抬旗過2次,此狀況非常少見,另外,慈禧太后雖出身八旗滿洲,但她原先是鑲藍旗人,身分不如鑲黃旗的慈安,之後她的娘家也曾被抬旗,成為鑲黃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