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像太陽這種單恆星系統相對少見,而天文學家總是在類太陽的單恆星系統尋找外星生命。然而清華大學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組成的團隊最新研究發現,由 2 顆恆星組成的聯星系統才是最可能有行星孕育外星生命之處,應列為太空搜尋主要目標。
地球是我們唯一已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加上銀河系中約一半恆星屬於聯星系統,環繞 2 顆恆星運轉的行星環境與單恆星行星大不相同,也因此,天文學家過去尋找外星生命時傾向優先關注只有一個恆星的單恆星系統,認為圍繞單恆星運行的行星軌道比較單純,也較容易維持穩定溫度和光照。但這種想法已被最新研究結果推翻。
清華大學天文所助理教授何英宏解釋,聯星系統(Binary star systems)約每百年就噴發一次,比單星系統約萬年才噴發一次更為頻繁;恆星噴發後,周圍行星上的碳、氫等可組成生命體的有機化合物,就有機會重組孕育外星生命。
團隊利用 ALMA 望遠鏡觀測距離地球 1,000 光年外、約 1 萬年前形成的年輕聯星系統 NGC 1333-IRAS2A,再以電腦模擬演化之前與之後的狀態,發現這個年輕聯星系統的氣體流動混亂且劇烈噴發,導致大量物質落向恆星並變亮 10~100 倍,接著又恢復正常。
噴發期間,正在形成行星的圓盤內氣體塵埃被撕裂與重新聚積,包括水、甲醇、其他複雜有機物、含有 9~12 個原子的含碳分子等,這些有機分子破壞及重建速度較單星系統更快,更有機會孕育生命。
NASA 韋伯太空望遠鏡即將投入探索聯星系統中複雜的有機分子,何英宏教授之後也會擔任其中一項研究子計畫的首席研究員,觀測年輕聯星系統周圍氣體與塵埃。被問及是否相信外星生命存在時,何英宏表示:「從機率來看,我們不可能是宇宙唯一生命體。」他相信,浩瀚宇宙應該有其他不需要氧氣生存的生命。
新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