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雖然是現代人最常見的肉類食材,但在古代其實只有下等人才會吃,因為當時的廁所都和豬圈建在一起,豬隻平時的食物就是人類的糞便,古人因此嫌棄豬肉很髒,但後來受到北方民族的飲食文化影響,以及主流肉食價格攀升,豬肉的地位逐漸提高,才變成現今人們主要的肉食。
先秦和秦漢時期的廁所都建在二樓,而廁所的正下方就是豬圈,以達到「循環利用」的效果,讓豬食用人類的糞便,明朝醫學家李時珍所撰寫的《本草綱目》曾引用《林氏小說》,寫道「豕食不潔,故謂之豕」,稱豕(ㄕˇ;豬的意思)和屎同音,就是因為牠吃的東西不乾淨。
這也導致豬肉在古代有很長一段時間都難登大雅之堂,人們普遍不愛吃豬肉,並嫌棄豬隻不乾淨,只有下等人才會吃,宋朝著名文人蘇軾就曾說:「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表示豪門貴族的人不吃豬肉,而貧窮人家則不懂得料理豬肉。
不過到了近代,豬肉卻逐漸成為漢族的主要肉食,于賡哲分析,豬肉會突然崛起可能有2個原因,第一,古代漢族雖然將豬肉視為下等食物,但不是所有民族都有這個文化,像北方的女真族就很愛吃豬肉,一道以豬肉為主要食材的料理「肉盤子」,就是他們待客最隆重的肉食,而女真族曾2度入主中原,可能對中原飲食文化產生影響。
第二,宋朝以後中原人口不斷增加,導致地狹人稠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放牧羊的地方越來越少,作為當時主流肉食的羊肉,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而豬最大的優點就是好養活,不但不挑食,對於生長環境也沒有太多要求,因此豬肉才逐漸成為人們主要的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