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非常多種,在台灣甚至還有人姓「真、假、是、非、春、夏、秋、冬」,雖然這些姓氏很特別,但皆是單姓,還有一種為複姓,在不少人印象裡,總覺得複姓特別又給人一種高貴的感覺,不過為何會有複姓的出現呢?
不少人認為複姓聽起來有尊貴感,不過為何會出現複姓呢?原因其實很複雜,但最主要與「封邑名、官名、居地名、部族名」4種來源有關,例如,上官、梁丘屬於封邑名;司馬、司徒、司空、太史為官名;西門、東郭則為居住地;尉遲、呼延及宇文是部族名。
不過,單姓的來源其實也是如此,以複姓「慕容」為例,根據《晉書·慕容廆載記》記載,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看到漢人戴帽子「步搖冠」非常喜歡,因此他也做了一頂戴在頭上,並說「雲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遂為慕容」,而在鮮卑語中,「步搖」與「慕容」音相近,之後以訛傳訛,莫護跋後人便將慕容當成族人的姓氏。
而古代複姓非常多,但沿用至今的只剩80幾個,單性則是4千多個,複姓來自於少數民族,因為歷朝為了制約族群,所以採取漢化政策,首先就是改漢姓,例如諸葛亮南征時,一支南蠻部落姓「龍佑」,投降後賜姓為「張」;唐太宗打敗突厥後,其中一支鮮卑族姓「阿史那」,投降後改為「史」。
而清朝與明朝滅亡時,還有不少皇族為了自保而改漢姓,比如耶律、完顏,大多改為「王」姓;愛新覺羅則改為「羅」姓或「金」姓,這也使複姓越來越少。不少文人在寫武俠小說時,經常喜歡使用複姓,讓人物更有記憶性,再者,複姓越來越少稀有的關係,因此給人尊貴的印象,但其實複姓與單姓的出現原因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