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 V.S. 刀叉
燙青菜 V.S. 冷沙拉
火鍋熱炒 V.S. 薯條漢堡
你都習慣怎麼吃?
每當有機會和外國人交流時,大家最常使用的聊天起手式,免不了就是和對方聊吃的吧?像是「珍奶是不是很好喝」、「吃過臭豆腐了嗎」…等等,而食物之所以能成為絕佳話題,就在於世界各地都擁有不同的飲食文化,從料理方式、進食順序到工具選擇上都大有不同,不過這就和欣賞美女差不多,國籍、菜色並無優劣之分,僅存在習慣與喜好的不同而已。
比方說,東方人強調食物的色香味、喜愛坐圓桌;西方人則側重於營養價值、習慣坐大長桌……,今回,J 就要從以下 3 大面向,來和大家聊聊東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之處啦!
●每日第一餐差很大
西方
眾所周知,東西方的料理風格截然不同,且從「早餐」就能觀察出來。歐美國家的早餐組合,主食多以簡單的吐司、可頌、貝果、軟法、佛卡夏、三明治和鬆餅為主,搭配煎蛋、炒培根、炒香腸、生菜沙拉、水果優格等配料,最後再來杯果汁、牛奶或咖啡,雖然在營養攝取上較為均衡、方便準備,也可達到高飽足感,但口感和菜色的呈現就較為千篇一律了。
東方
東方代表部分,大多則更注重美味和多樣化的烹飪方式,且多為「飯食」,比如日本的壽司、飯糰;韓國的飯捲、湯飯;泰國的糯米飯、鹹粥等。
其中又以「中式早餐」的花樣最為豐富啦!舉凡最傳統的豆漿油條、清粥小菜、包子饅頭、小籠包,到港點的蘿蔔糕、通粉、腸粉、西多士等等,就算每天換上不同的餐點吃好幾個月,可能都還不會重複到啊!
(圖:台北畫刊/陳仁萱)
而走在台灣街頭,也不難發現驚人的早餐店密度,根據去年的數據指出,全台「連鎖早餐店」的總數已高達 11,465 家,且當中還不包括單店個體戶,販售品項不僅涵蓋中、西式餐點,還有多家業者擴大布局,紛紛採早午餐經營模式。
不過,先前也有網友表示,早餐店都是北部人或辦公族在吃的,認為在中南部生活或是要幹體力活的人,早上通常都是吃麵線、意麵、肉粿、雞肉飯,或是虱目魚、牛肉湯等更加澎湃的在地小吃。
(圖:FlickrVanessa Wu)
●飲食習慣差很大
不同的飲食內容,當然也會造就不同的習慣,首先,從生命之源「水」說起,就有「東熱西冷」的區別,在歐美國家,不分四季,人們都習慣喝冰冷水或氣泡飲;但到了亞洲餐廳用餐,店家送上的卻都是溫熱水或茶飲。
另外,由於西方人不愛吃燙的食物,加上普遍使用刀叉用餐,所以餐桌上幾乎看不到「湯麵」這種餐點。相反地,亞洲國家除了米飯類,另一大主食就是麵了,不論是拉麵、牛肉麵、大滷麵,還是每到月底時,許多人家裡最常出現的「泡麵」,都可足見其普及程度。
不僅如此,曾經有人是這麼形容東西方的飲食差異的:
「西方飲食:科學、理性」
「東方料理:藝術、感性」
西方
會有如此一說,是因為在歐美國家,比起食物的味道,人們更講究食材的營養、新鮮程度,因此,烹調方式多以燒烤、煎炸、烘焙和生吃為主,而家中廚房通常也都會備有天秤、量杯、定時器及各種調味料瓶等。
東方
然而,亞洲國家在飲食方面,尤其中式料理,則更重視刀工、調料、色香味形的表現,光是烹煮方式就五花八門,如:「炒、爆、炸、煎、燒、燜、煨、扒、燴、燉、熬、煮、蒸、拔絲、蜜汁、涮」…等,加上「鹹、甜、酸、辛、苦」五味調和,可以說是百菜百味。
●餐桌禮儀差很大
東方
放眼整個華人圈、日本和南北韓國家,吃飯時都是使用筷子,「嘴裡含筷子、用筷子指別人、把筷子插在飯上」都是大致的共同禁忌。此外,亞洲人在餐桌上特別喜愛熱鬧氣氛,不但擁有「圓桌共食」的文化,還衍生出了更為激烈的「勸酒、拚酒」風氣。
不過,相較於西方講究品酒的優雅情調,亞洲人更多是……
如果你也對東西方飲食文化有興趣,並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歡迎入手 5 月號 J 雜誌喔!
●5 月號 J 雜誌這裡買👉購買傳送門
本文內容由J編輯撰寫,並非如非法內容農場複製貼上。本文之文字敘述,非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