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戰爭頻繁,無論是諸侯國之間的小規模衝突,還是王朝更替,士兵都承受著巨大的生理與心理壓力,尤其大多數士兵正值壯年,長時間征戰使生理需求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為此,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提出了「卒妻制」,這一策略不僅助力勾踐復國成功,也在戰國、漢代等各朝沿用並演變,直到元末才逐漸消失。
古代士兵青春正盛,若生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戰鬥力勢必下降,甚至可能影響整體戰局,然而強行掠奪戰俘女子並非長久之計,容易引發民眾不滿與反抗。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囚於吳國期間,提出「卒妻制」作為解決方案:將喪偶女性集中於軍中,以滿足士兵的生理需求,同時避免隨意掠奪女子引起混亂。政策實施後,士氣顯著提升,勾踐最終成功復國,並在春秋五霸中占有一席之地。
戰國時期,諸侯間戰事頻繁,「卒妻制」被各國借鑒並改良,適用對象逐漸擴大,不僅限於寡婦,有時甚至包括有犯罪記錄的女性。西漢時期,漢武帝更進一步,將俘獲的匈奴女性安置於軍中,既滿足士兵生理需求,也兼顧日常生活工作,如洗衣、烹飪等。
「卒妻制」自春秋起源,歷經戰國、漢代等朝代延續,直至元末才逐漸廢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正式終結此制度,結束了這段特殊的軍事歷史。此制度顯示,古代軍事管理不僅依靠武力,更注重制度化安排,以兼顧士兵的心理與生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