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驚見大規模的鳥類「性逆轉」現象。1項最新研究發現,包括笑翠鳥(kookaburras)、鵲鳥(magpies)與虹彩吸蜜鸚鵡(lorikeets) 在內的5種常見澳洲鳥類,竟有高達6%的個體,其基因性別與生殖器官不符,科學家憂心這可能是環境汙染物引發的生態警訊。
這項由陽光海岸大學(University of the Sunshine Coast)進行的研究,對近500隻野生鳥類進行DNA測試。研究共同作者波特文(Dominique Potvin)指出:「這顯示野生鳥類的性別決定比我們想像的更具流動性,且此現象可持續至成年。」
研究發現,絕大多數的性逆轉案例,是基因上的雌鳥,卻長出了雄性的生殖腺。然而,團隊也記錄到一個更為驚人的案例。波特文表示:「我們還發現1隻基因上為雄性的笑翠鳥,卻具有活躍的生殖能力,體內有巨大的濾泡與擴張的輸卵管,顯示牠最近曾產過卵。」
這種性逆轉現象在爬蟲類與魚類中較為人知,但在野生鳥類與哺乳類中極為罕見。科學家雖尚不確定原因,但推測可能與環境因素有關,例如會干擾荷爾蒙的化學物質在野外地區累積。
波特文強調,理解性逆轉的發生方式與原因,對於物種保育及提升鳥類研究的準確性至關重要。這項研究已於本週發表在經同儕審查的《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