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備臨終將兵權交給李嚴而非諸葛亮,此決策在歷史上引發了諸多討論和爭議。(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劉備臨終之際,白帝城風雨欲來,一場決定蜀漢命運的托孤布局悄然展開。令人意外的是,他並未將兵權與政權一併交予最為信任的諸葛亮,而是選擇讓李嚴掌握軍權。這一安排看似架空了諸葛亮,引發後世無數爭議。究竟劉備出於何種考量,會在最後一刻將兵權交給李嚴?答案不僅在於個人能力,更牽涉到蜀漢內部的權力結構與未來局勢的生死博弈。
根據《搜狐網》報導,劉備在夷陵之戰大敗後,身體每況愈下,臨終前決定於白帝城召集諸葛亮與李嚴等重臣進行托孤。雖然諸葛亮一向是他最為倚重的左右手,但劉備卻在那場托孤會議上作出分權安排,由諸葛亮掌握政權,而將兵權交給李嚴。這項決策意味深遠,不僅是劉備對蜀漢未來局勢的精密判斷,更是一場高難度的政治平衡術。
▌諸葛亮治國有方,卻非天生統帥
諸葛亮自出山以來,輔佐劉備攻城略地、治理地方、穩固政權,始終扮演蜀漢政治中樞的角色。劉備對他信任有加,曾直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在托孤時甚至說出「君可自取」的重話,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信賴已近無條件。但他也清楚,諸葛亮雖在政務上無懈可擊,卻並非天生統帥之才。《三國志》亦指出其「治戎為長,奇謀為短」,意味他更擅長軍紀與後勤,而非靈活應變的實戰指揮。
▌李嚴崛起,軍事實力成為托孤關鍵
相較之下,李嚴則正好彌補了諸葛亮在軍事上的弱點。李嚴原為劉璋部屬,歸附劉備後屢建戰功,尤其在漢中之戰期間,以5000兵力擊退數萬叛軍,展現了果斷與軍事才能。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讓劉備對其軍事實力印象深刻,在面對蜀漢外有強敵、內有不穩的險峻形勢下,劉備自然希望將軍權交予一位臨戰應變能力強的人物,以應對突發戰事。
然而,這項安排背後更重要的,是劉備對蜀漢內部派系格局的深思熟慮。夷陵慘敗後,蜀漢元氣大傷,關羽、張飛、黃忠等元老戰將相繼隕落,元老派與荊州派實力大減。反觀以李嚴為代表的東州派勢力逐漸崛起,益州本土士族亦虎視眈眈。劉備若將政軍大權完全交給荊州系的諸葛亮,勢必激化其他派系不滿,引發內部權力不均,進一步加劇政局不穩。
因此,劉備選擇了分權制衡的模式,一方面維持諸葛亮在政務上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則透過李嚴牽制軍事權力,達成內部的平衡。這並非對諸葛亮的不信任,而是對蜀漢整體安全與派系融合的謹慎安排。在劉禪能力有限的前提下,他更須防止任何一方過度集中權力,導致政權傾斜甚至瓦解。
▌安排未盡如人意,卻成功換來過渡穩定
然而,歷史證明劉備的安排並不完全奏效,李嚴在日後北伐戰爭中因糧草調度不當,被諸葛亮彈劾後推諉卸責,最終被貶為庶人。雖然他短期內發揮了軍事作用,但在忠誠與擔當上遠不及諸葛亮,終成蜀漢內政一個不穩定因素。
儘管如此,劉備的政治安排仍具前瞻性。他清楚自己的死訊將可能動搖人心,蜀漢政局危如累卵,因此設計出一套相對穩妥的雙核心結構,給予後續政權一段穩定期。正是這段緩衝,讓諸葛亮得以在劉備死後迅速接管政局,開啟北伐與內政改革的關鍵十年。
劉備深知,治國與領兵是兩種不同的才能,絕非一人可全權承擔,而他在最後時刻的分權安排,正是以制衡之術換取蜀漢延命的希望。儘管李嚴最終未達其預期,劉備的政治智慧與危機思維,依舊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