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會有許多傳統習俗,古人不但在乎生前行為是否合乎禮教,也十分重視自己的身後事,因此從大量的墓葬遺址可以發現,有錢有權的名門貴族墓穴中,總是放置各種奢華的陪葬品,甚至還會有陪葬人的遺骸,在明朝這些陪葬人稱作「朝天女」,被選中後就必須為皇帝殉葬,儘管該女子的家族能得到優待,但殘酷恐怖的人殉制度仍讓大家害怕不已。
人殉是古代葬禮中,以活人殉葬的一種陋習,從史前時代就已經存在,後來在商周時期最為興盛,《墨子‧節葬下》便記載:「天子諸侯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考古學家在商朝貴族的墓穴遺址也幾乎都有發現人殉的現象。
這項制度一直到秦漢朝以後才逐漸式微,改以陶俑替代人殉陪葬,秦始皇的兵馬俑就是其中的代表,後續也有不少帝王仿效他的做法,但雖然人殉的數量確實減少,卻從未消失在社會當中。
到了元明清時期,人殉制度死灰復燃,元朝大肆鼓勵民間殉葬,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延續這項陋習,不但在兒子死後,命令兒子的王妃、小妾、奴僕殉葬,他自己過世後也有46名嬪妃殉葬。
據《明史·后妃傳》記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明朝為了補償殉葬人,下一任皇帝多半會給她們的家屬或親戚一些好處,像是其家族能夠世襲錦衣衛的官職,或是得到一筆體恤金,但這些榮華富貴當事人卻無法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