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古人為何要在黃昏舉辦婚禮?全因這恐怖陋習


「婚禮」一詞在古代寫作「昏禮」,有不少人笑說是因為「頭昏」了才會想結婚,但其實這個「昏」真正的意思為「黃昏」,來源於當時的婚禮都是在黃昏之後舉行的,但為何古人要在這種即將天黑、光線昏暗的時候結婚呢?

關於婚禮最早的記載出自於春秋時期的《禮儀‧士昏禮》,「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可以見得古代的婚禮經常於黃昏舉行,因此才將這項儀式命名為「昏」,但為何古人偏好在黃昏結婚呢?這源於原始社會「掠婦女」的風俗,男子會先將女子打昏再偷偷帶走,而這種被稱作「搶親」的行為,則需要昏暗的光線當作掩護。

除此之外婚禮上還有許多習俗,像是拜堂,相信大家對「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這個句子並不陌生,其中拜天地象徵對天地神明的敬奉,拜高堂就是對孝道的展現,這項風俗最早出現在唐朝,當時將「新娘拜見公婆」稱作拜堂,且是在婚禮隔天才進行,到了南宋才改為在婚禮當天拜堂,並一直延續到現代。

再者還有一項習俗為「喝交杯酒」,其源於周代,最初稱作「合巹之禮」,是新婚夫妻進入洞房後一起喝的合歡酒,「巹」是將一個葫蘆切一半、分成2個瓢之意,新郎新娘各拿一個瓢飲酒,由於巹的味道苦澀,用它來盛的酒也會是苦酒,因此這個習俗有夫妻兩人同甘共苦的寓意存在;後來到了宋朝才演變為「交杯酒」,用彩綢或彩紙將2個酒杯連接起來,象徵此後夫妻將變成一體。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