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高科技的古代裡,凡事都要靠手工,因此若能完成偉大建築或精緻的手工藝品,都是非常不容易,也讓人好奇古人是如何完成的。古代墓葬裡出土不少精美的雕刻玉器,不過玉石質地非常堅硬,古人究竟如何雕刻呢?
古人非常喜歡玉器,還會在玉石上雕刻, 《禮記·學記》記載「玉不琢,不成器」,表示玉石若未經雕琢,就無法成為珍貴玉器,不過玉石硬度約在莫氏硬度6至7度,質地可說是非常硬,鐵則約5至6度,由此可知,玉石比鐵還要硬,而現代則是用鑽石粉製成的工具,透過高速轉動雕琢玉石。
不過在古代並沒有高科技雕刻工具,古人該如何切割玉石?大陸故宮博物院玉器館有一幅由清代唐榮祚所作的《制玉圖》,描繪出磨製玉石的主要步驟與器具,可知古人在雕琢玉石前會先研磨解玉砂,古代又稱碾玉砂、邢砂,是經杵搗與過濾江河的泥沙後,所篩選出來硬度較高的礦砂。
雕玉前將解玉砂與水放進茶壺,玉工由2人作為一組,用鋼絲制成的鋸子切割玉器,解玉砂滴在鋼絲上,增加鋸子的鋒利度,達到切割玉石的效果,不過這種切割方式非常緩慢,後來還發明「水凳」,透過腳蹬踏板的方式轉動木軸,再利用鋒利的金屬搭配解玉砂,完成治玉工藝,此方式不僅快且更細緻。
在《詩經·小雅·鶴鳴》也出現過解玉砂一詞,「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指別座山上的石頭,可取來製作治玉的磨石,也就是解玉砂的砂礦,而在史料中明確出現關於解玉砂的記載,則是始於宋朝,北宋《元豐九域志·河北路》提到「邢州,鉅鹿郡安國軍節度,治龍岡。轄縣五:龍岡、沙河、鉅鹿、內丘、南和。土貢:絹一十匹、瓷器一十事、解玉砂一百斤」。
不過解玉砂裡究竟還有哪些成分?直到民國初期章鴻釗的《石雅》才有明確判斷,「解玉沙者何?治玉之沙也。今都市所常用者有二:一曰紅沙,其色赤褐。出直隸邢台縣,驗之即石榴子石也,玉人常用以治玉。二曰紫沙,亦稱紫口沙,其色青暗,出直隸靈壽縣與平山縣,驗之即剛玉也」,指解玉砂由採集來的剛玉和石榴石砂礦經搗制篩選製成,其中含有黑沙、紅沙、黃沙、紅石沙、黃石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