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名字都飽含父母的期待與祝福,但難免有和他人撞名的問題,像是在台灣,「怡君、雅雯、淑芬、冠宇、佳穎、家豪」等都是常見的菜市場名,但你知道嗎?其實在古代也有菜市場名存在,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取名「潛規則」。
「取名」這件事最遲在夏朝的時候就已出現,而商朝的君王則流行用「天干」來命名,據甲骨文記載商代子姓諸王的名,大部分都包含天干,像是太甲、小甲、祖乙、外丙、中丁、盤庚等。而周朝「因於殷禮(商朝禮制)」,依舊保留天干命名法,另外還增加了「地支」。
其實綜觀整個先秦時期,大部分的人替孩子取名都很隨意,像是春秋時期鄭國第三任君主鄭莊公,其母親因為難產而替他取名為寤生;孔子出生時頭頂凹陷所以叫作孔丘;晉成公出生當時屁股有塊黑色的胎記,於是被取名為姬黑臀。
而在漢朝有一本專門教導學童識字的書籍《急就篇》,內文便記載了漢朝人的100個常用名,包含平定、敢當、漢強、滅胡、猛虎、辟疆等,漢朝開國元勳之一張良的兒子就叫作張辟疆。西漢末年王莽奪取皇權、建立新朝,在托古改制的時候,發現《公羊傳》當中有一句話:「譏二名,二名非禮也」,於是下令國家內不得有「二名」存在,還特定寫信要求匈奴必須改名。
這股單名風潮並沒有因為新朝滅亡而消失,反而在東漢興盛起來,據大陸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張書岩統計,《漢書》中單名人數占77%、雙名23%,到了《後漢書》雙名銳減至2%,《三國志》中出現的雙名數更是大幅下降,單名高達99%,這種狀況一直到南北朝才有所改善。
除此之外,古人取名還受宗教影響。以儒教為例,自從漢武帝尊崇儒術以後,不少人渴望踏上仕宦之途,這樣的家庭大多會替孩子取個與儒家思想、品質相關的名,像是東漢軍閥陶謙、三國時期吳國軍事家陸遜以及曹魏名將曹仁;另外唐朝時期還流行截選《論語》為名,像是武則天的姪子武三思,其名就出自《論語‧公治長》的「三思而後行」、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段秀實,其名則出自《論語‧子罕》的「秀而不實者有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