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有些計策表面光明正大,實則暗藏殺機,當事人明知前方是陷阱,卻不得不硬著頭皮行動。從春秋的「二桃殺三士」,到戰國的「圍魏救趙」,再到漢代的「推恩令」,這三大陽謀巧妙操控人性、權力與局勢,讓人自動落入圈套,至今仍令人嘆服。
與陰謀暗中操作不同,陽謀完全公開策略,明示目的,卻讓人無法抗拒地照計行事。歷史上有三大陽謀,至今仍流傳千年,展現了古人對人性與權力深刻的洞察。
案例一:二桃殺三士
春秋時期,齊景公麾下三位將軍公孫接、田開疆與古冶子,戰功赫赫,卻各自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相國晏子擔心他們功高震主,精心設計一個陷阱:讓齊景公設宴款待三人,但只準備了兩顆珍貴桃子作為賞賜,並建議按戰功決定桃子的歸屬。
面對這個明顯的難題,三人起了爭執,公孫接與田開疆先行誇耀戰功,各自取走一顆桃子;古冶子見狀,怒不可遏,拔劍怒斥同僚,最終羞憤自刎,剩下兩位將軍見狀,也因羞愧無地自容,相繼自盡。這場陽謀透過人性的驕傲與自尊,巧妙讓三位大將自行消亡,無需正面動手。
案例二:圍魏救趙
戰國時期,魏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形勢危急,齊王派田忌與軍師孫臏率八萬精兵前往救援。孫臏提出逆向策略:不直接攻向邯鄲,而是派主力直搗魏都大梁,並在魏軍必經之路設下伏兵。
魏軍聞訊,不得不放棄圍城,急忙回援,結果在回師途中遭遇伏擊,大敗而歸。此計利用對手的心理與戰略反應,巧妙將困局轉為優勢,堪稱戰略上的高明陽謀。
案例三:漢武帝推恩令
漢武帝時,諸侯勢力日益膨脹,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謀士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諸侯必須將封地與爵位分給所有子嗣,而非僅由嫡長子繼承。
此舉表面看似皇恩浩蕩、寬厚仁慈,實則暗藏深意:諸侯國內兄弟爭鬥不休,勢力自然被削弱,中央則坐收漁翁之利。這一策略名正言順地收回權力,展現了高明的權力制衡智慧。
這三大陽謀至今仍令人讚嘆,它們不靠陰險手段,而是善用公開策略、操控人性與局勢,讓當事者自動按計行事,充分展現了古人智慧的深度與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