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劉備夷陵慘敗 曹丕卻出現2致命決策 錯失統一天下


夷陵之戰後,曹丕連犯2次致命決策,錯失魏國統一天下的最佳時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三國鼎立之際,夷陵之戰可謂改變天下格局的關鍵,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蜀軍伐吳,卻慘敗而退,本應是魏國趁勢一統的良機,然而魏文帝曹丕卻在此時連犯兩次錯誤:一是錯失「聯蜀滅吳」的最佳時機,二是在吳國已擊退蜀軍後,仍因憤怒而貿然南征,導致三路大軍全軍覆沒。曹丕的戰略短視,使魏國坐失天下,而三國鼎立的局勢也因而延續數十年。

根據《搜狐網》報導,三國鼎立時的夷陵之戰,不僅是蜀漢國運的轉折,更是曹魏錯失統一的關鍵時刻。這場戰役中,曹丕的兩次重大決策失誤,讓本可輕易到手的天下再次遠去。

當時劉備為替關羽報仇,傾蜀漢之力揮師伐吳,孫權見大軍壓境,立刻展現過人手腕,一方面兩度派使者向曹魏稱臣,並歸還被俘的魏將于禁等人;另一方面則全力備戰,以應對劉備來襲。此舉實為高明的緩兵之計,使曹魏誤判情勢。

早在戰事爆發前一年,曹丕便召集群臣議事,多數人認為蜀漢在關羽戰死後元氣大傷,將成為最易攻取的對象,唯獨謀士劉曄看出端倪,斷言劉備必然伐吳,既為名義上的兄弟情誼,也為重振聲威。事後證明,劉曄的預判完全正確。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然而,真正的失誤出現在孫權再次稱臣之時,曹魏群臣多數信以為真,唯有劉曄洞悉其中計謀,並提出「聯蜀滅吳」的上策:趁吳軍主力與蜀軍交戰之際,魏軍渡江直取建業,必可一舉奠定統一大業。若此計成行,三國歷史或將改寫,但曹丕卻以「不可阻塞天下歸附之心」為由拒絕,錯失良機。

夷陵之戰後,劉備慘敗,蜀漢元氣大傷,此時若魏國趁勢南下,蜀漢難以抵擋。然而曹丕卻反其道而行,因憤怒於孫權虛與委蛇,竟倉促決定伐吳,結果正如劉曄所料,孫權已擊退劉備,能全力應對魏軍,曹丕的三路大軍從合肥、濡須到江陵皆遭挫敗,最終無功而返,鬧劇收場。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這兩次致命錯誤,充分顯示曹丕的短視與情緒化,他對孫權的態度,全憑一時喜怒:孫權低聲下氣時欣然接受,覺得被欺騙時又怒而興兵。這種隨情緒起舞的決策,與曹操「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冷酷務實形成鮮明對比,最終曹丕錯失了魏國統一天下的最好機會,也讓三國鼎立的局面持續數十年。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