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劉備為何不「清君側」 3關鍵曝


面對曹操挾持漢獻帝的局勢,劉備沒有打出「清君側」旗號,而是以韜光養晦、聯盟與穩固根據地為核心策略。(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持漢獻帝,以皇帝之名掌控諸侯,建立強大的政治資本與軍事優勢。在這種局勢下,劉備卻未打出「清君側」的旗號反制,原因並非不忠,而在於這一政治口號本身具有高度風險:既容易被視作挑戰皇權,又無法實質制衡曹操。在權力、忠義與生存之間,劉備選擇謹慎行事,採取韜光養晦的策略,以長期聯盟與穩固根據地為核心,而非正面對抗,保全自身。

根據《搜狐網》報導,「挾天子以令諸侯」最早見於《左傳》,春秋時期,齊桓公以尊王攘夷之名,借周天子之威召集諸侯,實際掌握盟主權力。至東漢末年,曹操成為此策略最著名的實踐者。當時李傕(ㄐㄩㄝˊ)、郭汜擾亂長安,漢獻帝劉協逃回洛陽,曹操在荀彧的勸說下迎奉天子,將其置於自己控制之下。自此,漢獻帝成為傀儡,曹操借天子之名穩固政治地位,並持續擴張權力。

曹操頻繁利用漢獻帝詔令達成政治目的,招攬士族人才,並以冊封、任命等手段換取隱性利益,例如,他承諾加封孫權為吳王,才換得對方默許其篡漢行動。挾天子一舉,讓曹操的話語權與政治資本大幅提升。

然而,劉備並未打出「清君側」口號,原因在於清君側本身帶有高度政治風險。歷史上,這一口號原意是驅逐君側奸臣,但實際操作中容易被視作反叛、挑戰皇權。漢景帝時,吳王劉濞以「誅晁錯」為名起兵,實際反對削藩;唐玄宗時,安祿山打著清君側旗號,實則謀奪皇位;明初朱棣亦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變,實際推翻侄子。可見,清君側往往只是兵變的幌子,並非正當策略。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即便起兵者真心忠於皇室,也會讓皇帝難堪,因為清君側意味著質疑皇帝用人失當。對漢獻帝而言,他已是曹操手中的傀儡;劉備若高舉清君側,不僅等於公開指責皇帝無能,也可能政治失分、孤立自己。

此外,劉備當時缺乏穩固根據地,與曹操正面對抗代價極高。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指出:「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不可爭鋒。」因此,劉備選擇韜光養晦、聯孫權、分天下策略,而非正面打出清君側旗號。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