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庫變化,充分反映國家興衰。(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清王朝近三百年,從康熙時期的穩定存銀,到乾隆晚年的揮霍,再到道光的巨額開支與天災戰亂,使得國庫一再縮水,清朝末期的皇室生活費,還得依靠民國政府支援,清朝的財政狀況,也充分反映了國家興衰。
根據《搜狐網》歷史專欄分析,康熙去世時,大清國庫存銀為八百萬兩,雍正逝世時,存銀則為六千萬兩,乾隆年間則有八千萬兩,存銀數來最高,但因乾隆晚年過得揮霍,國庫在大量開銷和奢華用度下漸漸被消耗。到了嘉慶時,只剩下一千九百萬兩。
不過,嘉慶因抄沒和珅家產,獲得大量財政收入,但到了道光時期,鴉片戰爭的爆發,讓閉關鎖國的危害也跟著顯現,不平等條約中的大量賠款、龐大的軍費開都在消耗國庫中的存銀。道光三十年,國庫僅存銀八百萬兩,連維持朝廷每年的一般開支都顯得捉襟見肘,此外,道光還大肆修建陵墓,逝世時,國庫存銀一百八十七萬兩。
繼任者鹹豐雖勤於政事,想要振興大清王朝、恢復國力,但苦於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撐,且多地陸續出現天災,不得不減免賦稅,還得拿錢出來賑災,加上各地農民起義大爆發,鎮壓起義軍的經費劇增,鹹豐三年,國庫中僅二十二萬兩存銀,迫不得已的鹹豐,只能將紫禁城內值錢的金鐘熔化換錢。
到了同治、光緒時期,國庫就更加緊繃,各種戰敗、各種賠款接踵而至,甚至淪落到向各國銀行貸款的地步。到了宣統皇帝溥儀時,皇宮朝廷的生活費甚至得靠民國政府給予。大清的國庫,猶如一部王朝的興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