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防守之爭,魏延穩守十年保國門,姜維孤注一擲導致全線崩潰,高下早有定論。(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漢中自古為蜀漢北方屏障,關係國運存亡,魏延憑藉地勢提出「重門之策」,主張死守國門,層層設防抵擋敵軍;姜維則因國力衰退,改用「斂兵聚谷」,棄守外圍據點、誘敵深入決戰。兩種戰略理念迥異,最終一勝一敗,結局令後世議論紛紛,然而回顧漢中保衛戰的成敗,不難看出兩位名將的軍事判斷早已分出高下。
根據《搜狐網》報導,漢中位於益州北大門,四面環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東漢末年,張魯割據漢中20餘年,劉璋多次討伐不成,最終被曹操擊敗而投降。劉備深知漢中重要性,傾益州之力進攻,歷經3年奮戰,黃忠於定軍山斬殺曹軍主帥,奪下漢中,自此成為蜀漢與曹魏的前沿防線。
魏延認為,漢中地形有利防禦,應在東、南、北關口築起多層防線,互為支援,形成立體防禦體系,若敵軍全力進攻,可憑險據守、待援反擊;若只是魏國上將領兵來犯,則有信心擊退敵軍。魏延鎮守漢中十年,成功維持邊境安定,其後王平沿用此策,在曹爽10萬大軍壓境時依然守住漢中,證明此戰略行之有效。
蜀漢後期國力衰退,民生困苦,費禕遇刺後,姜維接掌軍權,為節省軍費與兵力,他放棄外圍據點,將主力集中在陽平關、樂城、漢城等要地,意圖誘敵深入,再集中兵力決戰。此策略風險極高,一旦要點失守,防線便全線崩潰,結果陽平關副將蔣舒背叛開門迎敵,致使漢中短短一個月淪陷,蜀漢失去北方屏障。
在漢中防守問題上,魏延的戰略穩健務實,能長期保障漢中安全;姜維的策略雖有進取意圖,但過於孤注一擲,最終導致防線瓦解,由此可見,魏延的軍事眼光與判斷顯然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