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通往北方草原的軍事要地,宋朝為奪回此地奔波300年,卻屢戰屢敗、割地求和,最終無功而返;而明朝建國僅1年,便成功將其收復,令人不禁驚嘆。事實上,明軍能一舉拿下燕雲十六州,關鍵不僅在於時機與對手強弱,更在於兩朝的軍制、戰略眼光與領導者氣魄。
燕雲十六州是一塊充滿戰火與爭奪的邊疆要地,其地理位置北接草原,南臨中原,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西元936年,後晉皇帝石敬瑭為求契丹援軍,自願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自此成為宋朝300年來的國恥與最大隱患。
燕雲地區本是抵禦北方騎兵入侵的天然屏障,失去後,中原形同裸露於敵人兵鋒之下。宋朝歷代皇帝為奪回這片領土多番出兵,但始終無功而返。宋太祖趙匡胤曾試圖用金銀贖地,設「封樁庫」積財,卻遭遼國拒絕。又為鞏固中央集權,他實行「杯酒釋兵權」,致使文官掌兵,將帥無權,導致軍力日漸衰弱。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在宋太宗時期,當時百姓受遼統治苦不堪言,暗中支持宋軍進兵。但宋軍缺乏強將,在與遼國精銳騎兵交戰時潰不成軍,之後更因簽下《澶淵之盟》,每年向遼國納貢,宋朝徹底失去收復的意志。相較之下,明朝在建國之初便成功收復燕雲,原因有三:
首先,元朝末年政權崩潰,百姓苦於苛政,對明軍的到來抱持高度期待,甚至主動配合,形同內部助力。
第二,朱元璋戰略明確,不急於直取元都,而是先剪其羽翼,進攻山東與河南,削弱元朝力量後,再一路北上,軍勢銳不可當。
第三,明軍將領如徐達、常遇春皆是久經戰陣的悍將,與宋朝多依賴文官指揮作戰不同,明軍實戰經驗豐富、指揮果斷,軍心士氣高昂。
明朝能在短時間內收回宋朝數百年無法奪回的燕雲,正是軍事制度、領導者戰略與歷史時機三者合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