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權未能完成統一大業,除了東吳陸軍劣勢之外,關鍵阻力來自曹魏的兩位重臣滿寵與司馬懿。(示意圖/AI生成圖)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孫權掌管江東政權超過半世紀,歷經曹操、劉備、曹丕與曹叡等政敵相繼去世,一度被視為最有希望一統三國的關鍵人物。然而他始終未能突破曹魏防線,無法完成統一大業,除了東吳在陸戰方面的劣勢,真正阻礙其北伐的,是曹魏東線兩位重臣滿寵與司馬懿。此二人長年鎮守前線,多次擊退吳軍進攻,使孫權屢戰屢敗,最終無緣統一天下,夢碎江東。
根據《搜狐網》報導,孫權橫跨群雄割據與三分鼎立兩個時代,親眼見證曹操與劉備先後去世,政敵逐漸凋零。然而在局勢動盪、權力重組之際,東吳的北伐行動屢屢受挫,始終無法撼動曹魏根基。
其中,合肥一線成為吳軍北進的最大瓶頸。該地地勢險要、戰略價值極高,孫權曾數次親征,皆宣告失敗。關鍵原因之一在於東吳軍隊缺乏騎兵,陸戰能力遠不及北方曹軍,即使一度攻下城池,也難以長期防守;加上補給線拉長,戰力難以持久,北伐困難重重。
史料記載,《三國志》中提及呂蒙曾勸孫權放棄奪取徐州,直言即使成功攻占,亦難抵曹軍反撲。可見東吳高層早已意識到自身在陸軍方面的結構性劣勢,而這一劣勢在後期與曹魏爭鋒過程中愈加明顯。
孫權未能實現統一,與滿寵與司馬懿堅守東線、屢挫吳軍息息相關。滿寵出身基層,早於曹操時期便因堅守樊城一戰成名,後長期駐守揚州,戰功彪炳。他主張遷建合肥新城,避開水軍干擾,成功削弱吳軍優勢。孫權曾親率大軍攻打新城,卻因水軍無法靠近、陸軍又遭伏擊,最終潰敗而歸。滿寵的策略使東吳北伐屢屢受挫,成為曹魏東線堅不可摧的屏障。
景初二年(西元238年)滿寵年老退位,東吳迎來新的北伐契機,然而更強勁的對手司馬懿迅速崛起。正始二年(西元241年),孫權兵分四路進攻曹魏,司馬懿力排眾議,親自率軍應戰,成功殲滅吳軍數萬人。其後多年,司馬懿穩定東線局勢,多次挫敗吳軍進攻,使東吳再無重大戰果。
儘管孫權熬過了諸多強敵,坐擁數十年穩固政權,但在滿寵與司馬懿兩大名將面前,他始終無法撼動曹魏根基,未能突破東線防線,一統三國的夢想,終究止步於合肥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