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攻入南京後,並未立即登基稱帝,而是下令將後宮女眷全數處決。(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下皇位,兵臨南京城後,他卻沒有馬上登基稱帝,而是下令血洗後宮,將宮中女眷屠戮殆盡。這場毫無預警的大屠殺令人髮指,也引發後人無限揣測,不解為何朱棣會如此殘忍?事實上,這並非單純的殺戮,而是一場充滿疑懼與政治算計的肅清行動。
根據《搜狐網》報導,明朝永樂皇帝朱棣於靖難之役中擊敗建文帝朱允炆,攻入南京後,並未立即登基稱帝,而是下令將皇宮中的所有女眷處決,無一倖免。此舉震驚朝野,也引發後世爭議與揣測,認為朱棣此舉背後藏4大動機,反映其奪位後的不安與政治考量。
據史書《明史》及《明實錄》相關記載,朱棣在兵臨南京城後,並未見到建文帝的屍首。由於宮中在朱允炆敗退時曾發生大火,傳聞建文帝或許已經偽裝逃亡,朱棣懷疑他可能化身為宮女潛伏在後宮,在「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的心態下,下令將宮中女眷全數誅殺,以排除朱允炆藏匿的可能。
除了防止建文帝潛逃外,宮女遭屠亦與其忠誠問題有關。朱允炆自幼生長於皇宮,與多名宮女建立深厚情誼,朱棣擔心宮中仍有朱允炆的舊部與眼線,恐對新政權構成威脅,於是決定徹底清除隱患。
第三項因素則關乎皇室血脈的延續。朱允炆即位多年,極可能已有後代,朱棣深知,若讓建文帝的子嗣流落民間,未來恐成復辟的藉口。在奪位正當性本就備受質疑的情況下,朱棣顯然不願留下任何可被利用的遺脈。
此外,也有分析指出,遣散宮女同樣非最佳選項。後宮成員一旦離宮返鄉,恐將皇宮秘聞流傳坊間,進一步動搖新政權穩定。考量風險與代價,朱棣最終選擇以最極端的手段處理。
根據學者考證,朱棣奪位後對建文帝下落始終耿耿於懷,永樂年間派遣鄭和七次下西洋,其中一項任務即是尋找朱允炆的行蹤。學者普遍認為,朱棣血洗後宮的行動,其實反映出他心裡的不安與對皇位不穩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