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沒他不行?崇禎帝除掉宦官大魔王 明朝卻垮了


崇禎帝除掉宦官魏忠賢後,竟成了大明迅速走向滅亡的導火線。(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禎帝即位後迅速鏟除權傾朝野的宦官魏忠賢,本意是清除朝政毒瘤,重整綱紀,沒想到此舉竟成了大明迅速走向滅亡的導火線。魏忠賢雖爭議不斷,卻在某種程度上維持了政局平衡。他死後,朝廷落入東林黨手中,內鬥頻繁、效率低下,加上財政困窘、賦稅繁重,最終引發民變四起。崇禎皇帝夾在文官與現實之間進退失據,大明也因此走向終局。

根據《搜狐網》報導,崇禎年間,大明風雨飄搖,當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時,崇禎皇帝的心腹太監曹化淳忍不住感慨,「忠賢若在,時事何以至此?」崇禎微微點頭,下令重修魏忠賢墓碑。5日後,北京城破,崇禎自縊於景山,明朝滅亡。

許多人不解,魏忠賢身為權傾朝野的宦官,難道不是禍國之源,為何崇禎除掉他之後,反而導致國破家亡?事實上,魏忠賢的存在雖令人詬病,卻在某種程度上維持了政治平衡與行政效率。他憑藉權術鞏固地位,推動工商稅收政策,增加國庫收入,穩定朝局。雖然賣官鬻爵,但也拉攏了大量支持者,有效制衡東林黨的掣肘與內鬥。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然而,天啟皇帝駕崩後,新君崇禎上位,隨即誅殺魏忠賢及其黨羽,3個月內,魏忠賢被貶逐、追殺,自縊而死。隨著宦官勢力崩解,朝廷權力迅速落入東林黨之手,這些士大夫雖然滿腹經綸,卻派系林立,互相攻訐,缺乏務實與執行力,政策難以落實。

魏忠賢去世後,原先能帶來收入的工商稅政策遭到否定,明朝財政陷入困境。崇禎只好加重農稅,進而引發更大民怨。眼看農民接連起兵反抗,李自成勢如破竹,朝廷卻遲遲無法協調兵力、整合應對策略。崇禎雖勤政,卻無可用之人,他一方面倚重東林黨,另一方面又對他們不放心;面對戰爭時猶豫不決,錯過了不少挽救局勢的機會。結果情勢一發不可收拾,北京失守,大明王朝也就此滅亡。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魏忠賢雖然爭議極大,但他的死掀開了大明王朝政治失衡、制度崩解的冰山一角。崇禎除掉他,原本是為了整頓朝政,卻也意外打破了已經岌岌可危的權力平衡。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