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加強自身權力,創立了讓大臣聞風喪膽的特務機構「錦衣衛」。(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明朝末年,曾令百官聞風喪膽、直屬皇帝指揮的15萬錦衣衛,在西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後,竟如人間蒸發般消失無蹤。事實上,這場潰敗並非偶然,而是權力腐化、制度崩壞與軍備空殼化的三重惡果所導致。
根據《搜狐網》報導,錦衣衛是一支為皇帝而設的特務部隊,自明太祖朱元璋於1382年設立起,逐步演變成掌控情報、刑獄與監視百官的強力機構。其成員身穿飛魚服、配繡春刀,不僅震懾朝野,更成為皇帝清除政敵的利器。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錦衣衛再度被啟用,權勢達到頂峰,甚至享有「先斬後奏」之權。後來為制衡其勢力,設立了由宦官領導的東廠,結果反而導致特務政治橫行、廠衛互相傾軋。到了天啟、崇禎年間,宦官魏忠賢專權,錦衣衛已淪為東廠的附庸,大量增編平民子弟,雖號稱15萬人,實際已無戰力與忠誠可言。
西元1644年春,明朝滅亡在即,曾經讓百官膽寒的錦衣衛,早已失去昔日威風。面對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這支龐大的特務機構迅速瓦解,成員命運各異。少數忠臣仍堅守「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信念,選擇「殉國自盡」,包括錦衣衛指揮同知李若璉率部死守崇文門,最終壯烈犧牲。
然而,更多人選擇了「投機變節」,例如錦衣衛最高長官駱養性,不僅向李自成投降,還向農民軍獻銀自保,後來又轉投清廷,成為順治朝的地方官,兩度變節,成了典型的投機者。此外,也有一部分錦衣衛選擇「隨宗室南遷」,繼續效忠殘存政權,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便是其中代表,他護送宗室南下,協助建立南明政權,最終戰死於清軍之手。
錦衣衛的消亡,不僅反映個體命運的沈浮,更揭示整套制度的深層崩解。長期專權使其淪為製造冤案的工具,東廠崛起削弱其獨立性,內部權力傾軋持續惡化。明末時期,錦衣衛招募混亂、軍事訓練鬆弛,戰力與紀律大幅下滑。面對國家覆亡,這支龐大的特務機構早已失去應有功能,最終在歷史巨變中解體,與明朝一同走向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