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統曾向劉備獻策放棄荊州、固守巴蜀,以避免兩面受敵,然而劉備最終選擇諸葛亮的戰略方針。(示意圖/AI生成圖)
三國時局變化莫測,謀略如同戰場利器,一個錯誤決策就可能導致整個國家的覆滅。劉備帳下的兩大軍師諸葛亮與龐統,素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美譽,然而在蜀漢發展關鍵的戰略分歧中,龐統的先見之明卻被忽視,最終導致關羽戰敗身亡、荊州失守,蜀漢元氣大傷的悲劇。多年後,諸葛亮臨終前回想此事,自嘆當年誤判戰局,錯失了良機。
根據《搜狐網》報導,龐統原本仕途坎坷,一開始投靠孫權未被重用,後來被劉備提拔,才逐步展露鋒芒。龐統在攻佔益州的過程中屢建奇功,展現出與諸葛亮匹敵的謀略才能,益州平定後,龐統提出放棄爭奪荊州、退守巴蜀的建議,他認為蜀中富庶易守,可作為建國根基,並主張與孫權聯手抗曹,以分散敵軍兵力。
然而諸葛亮堅持執行「隆中對」戰略,認為荊州是進取中原的跳板,不能輕易放棄。劉備最終採信孔明的計謀,命關羽駐守荊州,龐統雖然表面順從,但內心十分憂慮。果不其然,襄樊之戰爆發,曹操與孫權聯手,關羽腹背受敵,最終兵敗被殺,荊州失守。這一敗不僅折損蜀漢最驍勇的將領,亦動搖根基,引發連鎖效應,導致張飛被殺、劉備率軍東征失利,國力大傷。
多年後,諸葛亮北伐未果,病重於五丈原時,回想當年選擇,才真正理解龐統當初戰略的深遠意義,不禁長嘆「龐士元之才,實令我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