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一生勤政重農,堪稱一代布衣天子,苦民所苦,恩澤後世,他死後葬於孝陵。(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布衣,一路從放牛小孩成為開國皇帝,不僅重視百姓民生,更嚴懲貪官,誓整吏治。洪武年間一場特殊的科舉考試中,他抬出三筐稻穀要考生辨優劣,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見狀臉色大變,預感血光之災即將上演。
根據《搜狐網》報導,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門,自幼飽受戰亂與饑荒之苦,對民生疾苦有著深刻同理心。洪武四年科舉殿試上,他突命人抬來三筐稻穀,要求考生辨別優劣與產地。眾學子面面相覷、無人答出正解,朱元璋當場點出來源:揚州稻穀飽滿,乃清官所治;太倉陳穀無功,庸官所為;軍倉劣穀缺量,為貪官所擅。結果庸臣當場問斬,奸臣革職查辦,劉伯溫見狀臉色大變,察覺事態不妙。此舉雖戲劇化,卻折射出朱元璋選官重實務、懲治貪庸的強硬作風。
▌農民最苦,帝王最懂 大興田政惠百姓
朱元璋始終將農民視為國之根本,認為「四民之中,農民最勞苦」。為改善基層民生,他重擊豪強地主勢力,將抄沒田產重新分配,並展開全國土地丈量與人口普查,編製出《魚鱗圖冊》與《賦役黃冊》。農戶被規定種植桑棉,凡加種棉花者可免租稅,帶動棉花遍及全國,百姓終能穿上保暖棉衣。他更推動水利改革,興修四萬餘口水塘,並鼓勵民間建言,由監生監督執行,徹底改善農業基礎建設,使明初糧產倍增,民間生計穩定。
▌躬行節儉察吏治 選官以德為本
朱元璋深知民生與吏治息息相關,設立「監生觀政制」,讓新科進士由基層做起,三月內若無政績,不僅無法升遷,甚至會被剝奪功名。他也親身走訪官員家中,一次便服探訪弘文館學士羅復仁,發現其家徒四壁、清廉自守,朱元璋感佩之餘,賞其新居。對於貪官汙吏,他則毫不寬貸,頻繁明察暗訪,務求為百姓選出實幹清官。朱元璋一生勤政重農,康熙帝曾讚其「非獨後代莫能越其範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堪稱一代布衣天子,苦民所苦,恩澤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