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打仗之所以堅持攻城,而不走小徑,主要有4大戰略考量。(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在古代戰爭中,攻城往往是主戰場,即使城牆堅固、防守嚴密,將士依然選擇強攻,而非繞道前進。事實上,這並非莽撞或死板,而是深思熟慮後的戰略選擇,從地形、補給、人心到戰果,背後藏著4大戰略關鍵,每一項都攸關成敗,不容輕忽。
根據《搜狐網》報導,古人打仗之所以堅持攻下城池,而非繞路走小徑,主要有4大考量。首先,城池多數建於地勢險要、交通要道之上,是戰略樞紐,一旦掌控,便可切斷敵方補給與退路。若選擇繞行,只能走崎嶇難行的小徑,不但耽誤軍期,還容易陷入地形不利、敵軍伏擊的險境。
其次,補給是軍隊的命脈,古代沒有現代化運輸工具,糧草運送完全仰賴人力與畜力,大規模的補給隊伍在狹窄小路上難以前行,一旦糧草斷絕、軍心動搖,整支軍隊便會陷入混亂,戰局自然難以為繼。
第三,攻城作戰能集中兵力、建立軍威,正面交鋒中取得勝利,不僅能有效打擊敵軍士氣,還能激勵己方將士的信心與鬥志。當軍心士氣高昂時,後續的戰事也更有把握,形成節節勝利的連鎖反應。
最後,城池不只是戰略據點,更是資源中心,一旦成功攻下,不僅可補充糧草與物資,更能擴展勢力範圍,為日後行軍奠定有利基礎。因此,古代將領即便明知攻城風險極高,仍願意迎難而上,因為這不僅是一次戰術選擇,更是統帥智慧與格局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