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僅用3招馴服強大的蒙古勢力,包括分化蒙古勢力、以蒙治蒙,和推行黃教。(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在成吉思汗帶領下,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的強大帝國,軍力震懾世界。然而進入明代,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成祖朱棣的多次北伐,加上嚴防死守,明蒙對峙從未停歇。為何到了清朝,蒙古問題卻能輕鬆化解?其實原因不複雜,與明朝的強硬對抗不同,清廷以懷柔策略成功逆轉蒙古霸權,成為穩固統治的重要一環。
根據《網易》報導,當元朝被朱元璋逐出中原後,蒙古人退守漠北草原,雖然失去政權,但其軍事實力依舊不容小覷,成為明朝長期的邊患。直到清朝入主中原,蒙古問題竟迅速被平息,昔日橫掃歐亞的游牧鐵騎,竟淪為溫馴的順民,背後關鍵在於清朝祭出3大招數。
首先是讓蒙古部落分裂,從而瓦解軍事力量。清朝建立後,將蒙古地區劃分為3大區域:察哈爾蒙古(內蒙)、喀爾喀蒙古(外蒙)與厄魯特蒙古(漠西蒙古),其中前兩者為清朝盟友,後者則頑強抵抗。為防盟友反目,康熙年間開始實施「盟旗制度」,將蒙古部落細分為小旗單位,且嚴禁跨旗放牧與隨意流動,形成無法輕易整合的「碎片化」局面,大大削弱其叛亂能力。對於最不服從的厄魯特蒙古,清朝則動用武力,歷時70年將其主力部族準噶爾徹底滅族,從歷史上抹去。
其次是分化階層、收編精英,以蒙治蒙。為穩固統治,清廷實施等級制度,將蒙古貴族分為三六九等,並依據階級提供物資與特權待遇,藉此收攏蒙古上層,形成利益綁定。清朝還建立「年班制度」,規定蒙古各旗貴族每年需赴京覲見皇帝,彙報地方狀況,並鼓勵相互檢舉,這不僅有效掌控各旗動態,還在蒙古內部製造猜忌與不信任,削弱其凝聚力,讓蒙古各旗難以聯合對抗朝廷。
第三招是推行「黃教」,徹底去戰鬥化。清朝最具深遠影響的手段,是透過宗教信仰改造蒙古族,不同於明朝修長城的物理防禦,清廷選擇「修廟」,推廣藏傳佛教中的黃教(格魯派),大力資助蒙古地區建廟弘法。而黃教提倡守戒、出家、不婚不育、不從事勞動,此舉吸引大量蒙古青壯年出家為僧,獲得社會地位與國家資助,但也使蒙古人失去勞動力與兵源,逐漸喪失戰鬥精神與生育意願。據統計,到清朝末期,蒙古人口較初期減少約三分之一,戰力徹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