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乘法是數學運算的基本計算規則,也是許多人從小反覆背誦的口訣。大陸考古學家在一批出土於深圳東漢墓的陶磚上,發現了工匠無聊時刻寫的九九乘法,並將其視作九九乘法在東漢廣為流傳的證據。
大陸考古學家在1981年於廣東深圳南頭紅花園東漢墓出土一塊刻文陶磚,陶磚的其中一面被刻滿菱格紋,佔據版面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則被抹平,刻上了漢隸版本的九九乘法,由此可知,早在1800年前,地處偏遠的嶺南人就已經掌握了九九乘法的口訣。
而這塊陶磚上只有40個數字,沒有正式的落款或署名,考古學家推測,刻下這兩行數字的很可能就是製磚的工匠,他趁磚胚還沒乾的時候,在磚面上刻下了關於「九」的乘法口訣,未乾的泥料增加了刻寫的難度,因此留下的字跡具有一點笨拙的感覺。
除此之外,這兩行刻字中還出現部分錯誤,比如「七」字左右相反,以及「三九、二九、四九」的順序錯亂,考古學家認為,全都因為工匠受的教育有限,但同時也凸顯出當時「九九歌」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工匠才會在燒製陶磚的空閒時間隨手寫起九九乘法。
報導還指出,九九乘法口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被廣泛使用,古籍《荀子》和《管子》都有記載,在北魏官員賈思勰所寫的《齊民要術》中,更將九九乘法列為9到14歲兒童必學的篇章。
不過早期的九九乘法是由大到小倒序排列,而且沒有與「一」相關的口訣,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到「二二得四」結束,直到公元4世紀左右,乘法口訣才逐漸加入「一」系列的口訣,並從宋代開始,口訣才終於不再以倒序背誦,而是由「一一得一」開始「九九八十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