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小行星的撞擊證據有什麼意義?科學家指可能解讀錯誤


地球非常善於隱藏傷疤,人類自以為是認定小行星撞擊證據可協助規劃及防範下次災難到來,但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首席科學家 James Garvin 認為,人類可能錯誤解讀 100 萬年內的小行星撞擊痕跡。如果他的研究結果是對的,那有些不是很大的石塊也會造成危害。

所有隕石撞擊最著名的,莫過於約6,600萬年前猶加敦半島的大洞了,可能直接導致恐龍死亡。目前統計,每億年會出現一次這種十公里等級的龐然大物撞擊,但每60萬年會出現1公里等級小行星撞擊也足夠搖動地球塵埃,並將地球籠罩於陰影之下,造成嚴重飢荒。

雖然現在人類可以掃描天空,搜尋大到足以產生危害的天體,也能從地質紀錄探尋隕石撞擊痕跡,但越往過去深入,紀錄就越不明朗,地球的動態行為如風、水、地殼運動等不斷磨損地表,就連較近期事件,也很難透過灰塵和生物學累積解釋。

研究團隊用高解析度衛星影像,觀察100萬年內形成大型撞擊坑的風化遺跡,以衡量真實大小。從分析結果看,多數隕石坑再外圍都有微弱的環,超出原本認定的「外緣」,如哈薩克境內有個12~14公里寬的窪地,名叫Zhamanshin,許多人認為是一顆直徑200~400公尺的隕石9萬年前撞擊地球形成,這是最近可能造成核子冬天的隕石撞擊,但分析後團隊認為它其實留下直徑近30公里的隕石坑。另外三個大型隕石坑外緣徑也重新計算,都是原先2~3倍。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舊模型改善是好事,但新發現的環可能不只撞擊後漣漪,而是撞擊後噴出的碎片集中於外緣落下,又或只是數據資料的虛影,是值得討論的假設。雖然人類忙著建立各種系統以避免嚴重小行星撞擊,但地球傷疤還是該想盡辦法了解。研究於今年月球與行星科學會議時發表。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