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又稱做流刑,是古代一種強迫犯人流亡的刑罰,地點通常是非常偏遠的地方或離島,讓被流放的人難以再回到自己的原居住地或活動之處,而說到流放地,一般人通常會先想到寧古塔,不過每個朝代其實都有不同的流放場所,寧古塔只是清朝的流放地,而宋朝則會將罪犯流放到「沙門島」。
《宋史‧刑法志》記載,「罪人貸死者,舊多配沙門島,至者多死。」在當時許多罪犯都被流放到叫作「沙門島」的地方,且很少有人能生還。
讓宋朝罪犯聞風喪膽的「沙門島」,位於渤海和黃河之間的交界處,現今稱作「廟島群島」,是由30多個小島嶼組成的群島,和陸地隔絕,位於海洋之中,這裡在歷史上是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海上通行的必經之地。
由於海上交通經常遭遇風浪,北宋漁民為求海神保佑,在沙門島鳳凰山建了娘娘廟,除此之外島嶼上還設有許多寺廟,且以佛寺為主,而在佛門中往往將出家的人稱為沙門、沙彌,因此才會將這些島嶼統稱為「沙門島」。
擁有佛教意義名稱的「沙門島」,一般來說會認為這裡是普渡眾生的地帶,然而在宋朝時期,這裡卻是流放犯人的地點,主要有2個原因。第一,沙門島距離北宋都城開封城距離近,開封城就位於現今的山東;第二,沙門島與道路隔絕,且管理成本低。
而真正讓罪犯感到害怕的是,沙門島是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島上的管理者可以無視法條,任意處置、折磨被流放至此的罪犯,再加上生活環境惡劣,能夠活著離開的人自然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