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武將們都有收養義子為己所用的習慣,這種風氣在元末明初更是形成一股風潮,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收養了不少義子,總共20多人,他們更是對朱元璋之後創建大明帝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這些義子長大後,朱元璋皆要求他們必須回復原姓,背後的用意相當深遠。
明太祖朱元璋收養義子的根本原因,是想培養自己的勢力,而這20多名義子大致可被分為3類,第一類就是朱元璋的侄甥。1354年,外甥李文忠前來投靠,朱元璋大喜,於是將他收為義子、賜姓朱,並全心栽培,李文忠19歲就開始領兵作戰,之後更率軍平定江南,出征北元,立下眾多戰功。
第二類則是在戰爭中遇到的孤兒,朱元璋在早年征戰收養了孤兒沐英,同時賜姓朱,沐英是所有義子中最早被收養的,在從小的栽培之下,他武藝高超、謀略過人,到了18歲就已經立下了不少戰功,被提拔為軍中的指揮使。
最後則是為了安撫部下而認的義子,比如滁州守將何世隆的孫子何文輝,其功勳出色,參與了平定江西、福建、陝西、四川的戰事。而這些養子為了報恩,在沙場上都奮勇殺敵,朱元璋通過父子親情,成功培養20多名心腹,替他節制諸位將領,彼此之間又能相互監督。
不過在明朝建立之後,這些義子卻無法繼續享受「朱元璋之子」的榮耀,反而被紛紛改回原姓。1366年攻克杭州後,朱元璋令李文忠恢復本姓,何文輝幾乎在同時恢復本姓;次年,沐英也被除去朱姓,賜姓沐,改名沐英。
朱元璋這麼做主要是出自於對「中央集權」的考量,當時他的親生兒子陸續出生,且在明朝建立之後,這套父子式的政治關係已不適用,改父子為君臣才更符合新的統治秩序。等朱元璋親子長大成人,出鎮邊疆要地就成為這些義子的責任,而他們也感念朱元璋的養育、培養之恩,即便復姓仍對朱家忠貞不二,沐英及其後代更是守衛大明王朝長達270年,由此看來朱元璋的行為確實是高明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