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分析地球古老岩石層的訊息,科學家發現過去 25 億年來月球一直在逃離地球。
在澳洲卡里基尼國家公園內,有些峽谷暴露出長達 25 億年歷史的分層沈積物,這些帶狀紅褐色鐵層由鐵和富含二氧化矽的礦物組成,曾沈積於海底。科學家知道較暗的岩石層由更容易受到侵蝕的軟類型岩石組成,但仔細觀察露頭還會發現存在另一個規則、更小規模的變化,呈現白色、紅色和藍灰色交替層狀的圖案。
1972 年,澳洲地質學家 AF Trendall 提出了古老岩層中可見不同規模的週期性模式起源,認為可能與所謂的「米蘭科維奇循環」引起之氣候變化有關,顯著改變地球表面條件,如:湖泊大小、撒哈拉沙漠週期性綠化、深海氧氣含量變低、動植物的遷移和進化等,而這些變化都可以透過沈積岩的週期性特徵來解讀。
地球和月球的距離更與地球自轉軸隨時間變化的歲差週期直接相關,該週期目前約 21,000 年,但過去當月球離地球更近時,週期會變得更短。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在古老沈積物內找到米蘭科維奇循環地球擺動的訊號並確定週期,就可以估算出沈積物沈積時地球和月球的距離。
來自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瑞士日內瓦大學、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團隊,對澳洲帶狀鐵層分析表明,這些岩石約以 10 和 85 公分的間隔重複,將厚度與沈積物沈積速度結合,發現沈積的週期變化約每 11,000 年和 100,000 年發生一次。
也就是說,11,000 年的週期可能與氣候進動有關,團隊利用此歲差計算了 24.6 億年前地球與月球的距離,發現當時月球離地球僅約 60,000 公里,這使地球一天長度比現在短得多,只有 17 小時而不是 24 小時。如今,月球與地球距離約 384,400 公里。
科學家需要更多可靠數據和新建模來追蹤月球隨時間的演變,我們的研究團隊已經開始尋找下一組岩石,它們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更多關於太陽系歷史的線索。